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浙江多地建中试平台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破解“死海”魔咒 驶向产业蓝海

字体:
—2025—
10/30
07:50:17
2025-10-30 07:50:17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金春华 金汉青 何贤君

  浙江在线10月30日讯(记者 金春华 金汉青 何贤君)杭州临平区兴中路355号的现代化园区,有幢特殊的楼宇——既是实验室,有精密设备与科研团队,又呈工厂形态,取得了欧盟主要面向工厂的GMP(良好生产规范)认证。这就是杭州皓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生物药中试平台。最近,它接连入选首批工信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首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中试基地,以及杭州市中试基地名单。

  中试,即中间阶段试验,是产品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关键环节,实现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重要一步。

  前不久,浙江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中试平台的实施方案》,提出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立健全中试平台梯度培育机制,建设一批具备公共性、专业性、独立性、权威性、市场化等属性的中试平台。各地随即行动,搭框架、引人才、建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全球科技

  竞速新赛道

  “我们中试平台2021年投用,每年帮助6至8个产品通过中试验证进入临床试验。”皓阳生物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李浩强语气笃定。在他深耕的创新药械行业,一直存在“3个10”魔咒:10亿美元资金投入、超过10年时间、不到10%的成功率。中试平台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企业产业化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人工智能、芯片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先进产业,呈现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属性,但行业内活跃的是大量资源有限的科技型初创企业,有时再叠加研发与产业的供需错配,“研发端不愿给或给不了,产业端不敢要或要不到”,产品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往往隔着“十万八千里”。无数企业在这段路上折戟沉沙,业界称之为“达尔文死海”。

  “跨越这片‘海’需建‘桥’,也就是要健全中试熟化、平台服务等产业基础设施,提升产品研发与量产速度、严控成本与质量。”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蔡宁说,行业内比较普遍的情况是,经过中试验证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未经过中试的仅30%。

  中试平台,成为全球科技竞速新赛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最近,浙江、上海、福建等地都发布了加快建设现代化中试平台的实施方案。

  浙江赛默制药有限公司的中试平台,前不久帮一家企业解决了缓释剂转化难题。两组样品对比明显:未经中试的,粒径大小不均;中试优化工艺后的,均匀、适中。

  生物医药、化学工程等领域存在“放大效应”:哪怕是相同的操作,实验室小型设备与工业大型装置产生的结果,可能天差地别。

  赛默制药董事长邵春能打了个比方:“实验室研发是小锅炒菜,但工厂用的是大锅,若仍按小锅的配方、手法、火候,可能要么夹生要么焦糊。中试平台用较小规模生产模拟量产环境,能提前排除大规模生产可能出现的隐患,找到‘大锅炒出小锅味’的方子。”

  这类需求催生了赛默制药这类CDMO(医药合同研发生产机构)专业化中试机构,其水平直接反映一地医药产业链成熟度。国内CDMO企业目前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

  中试平台能帮企业抢时间、降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浙江博来纳润电子材料有限公司2023年落户衢州。这家小微企业,研发生产半导体产业“心脏”级别的CMP(化学机械抛光)材料。“若能在一两年内通过头部晶圆厂认证,公司有望成为国产CMP材料的标杆。”项目负责人信心满满。

  他的底气,离不开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中试平台的支持:无需再建中试场地和设备,节约了近1000万元;用时5个月就顺利完成中试,研发到生产的周期压缩了三分之一以上……经“家门口”的中试平台助力,博来纳润研发的新材料即将投产。

  平台与地方产业共生

  绍兴,玮博杰生物材料(浙江)有限公司斥资10亿元的新项目刚破土动工,预计明年量产。这速度,企业创始人王钢此前不敢想:尽管手握填补行业空白的先进工艺,却一度因找不到合适的中试平台,产业化曾“卡壳”了快两年。去年找到国科控股上虞新材料中试平台,不到一年就跑完中试,企业驶上快车道。

  在这个2022年才正式投运的中试基地,此类故事还有不少。国科控股上虞新材料副总经理张涵点破背后原因:“新材料是上虞核心主导产业,中试平台只有扎进本地产业链,才能找到足够的应用场景,形成集群效应。”

  多位专家表示,构建现代化中试平台与地方产业的共生关系,是当下一项全新课题。

  “建中试平台投资金额巨大,须深入研究求证,不求数量而求质量。”省经信厅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处负责人说,全省需要“一盘棋”,在事关长远发展的关键领域布局。各地根据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落子”。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专家秦诗立也表示,中试平台早已不只是“技术验证站”,而是正在变成全链条服务、开放协同、资源共享的“产业加速器”“生态枢纽站”。

  前不久,工信部公示的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涵盖原材料工业、新兴和未来产业、共性需求等六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急需领域。浙江此次出台加快建设现代化中试平台的实施方案也明确,聚焦“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重点在石化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15个产业领域加强布局。

  绍兴市科技局局长王国飙案头,一张“中试地图”格外醒目:越城区与滨海新区聚焦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柯桥区深耕纺织新材料与高端装备,诸暨培育航天航空装备……

  “绍兴的化工、纺织等主导产业是流程型制造业,对研发生产连续性要求高,亟需中试平台支持。这倒逼我们建立覆盖全域、服务多领域的中试体系。”王国飙解释。

  类似场景也出现在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水博园区。这里的浙江创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已建起产业“朋友圈”:周边有浙大集成电路学院等科研机构、杭州昱芯微电子有限公司等产品公司;中试洁净室内,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师生、企业工程师正在忙碌。

  但4年前刚落地时,曾有人质疑:中试线用55纳米成熟制程,不是7纳米先进制程,能干个啥?

  “中试不同于科研。科研追求先进,试验10次成功一次就算成功;中试得兼顾产业实际,试验10次成功9次,就得搞清楚为啥有一次不成功。”浙江创芯董事王春亚解释,建线之初乃至现在,55纳米制程对汽车芯片等市场上大部分应用端已经足够,还能带动设备、零部件,光刻胶、特种气体等材料,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等上下游重点环节成长。若盲目上7纳米先进制程,投资将指数级增长,达数百亿元,但产业链配套跟不上,很可能被闲置。

  2022年5月,浙江创芯中试线“通线即接单”,打破“通线一两年后才接单”的行业常规。如今,该平台已能提供研发设计、中试熟化、产业化全链条服务,累计合同超6亿元。

  产业需求差异,带动中试平台“角色”多元化。浙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高校院所、地方政府等,独立或联合建设中试平台。

  “浙江中试平台发展很快,关键就在于坚持企业导向、市场导向。”秦诗立说。

  产学研共建“希望之谷”

  近日,2025年衢州市中试平台名单出炉。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中试平台等3家入选。不少中小企业负责人奔走相告——建中试平台要有资金、人才和管理,中小企业扛不起,需要外援。

  “我们优先服务创新技术团队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用最集中的资源、最高的性价比,帮他们解‘卡脖子’难题。”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副院长王晓钟表示,中试平台启用3年来,累计承接中试项目51项,服务企业项目41项,八成以上是中小微企业。

  中试平台集聚政府、高校、企业、金融机构等力量,正在将“达尔文死海”变为“希望之谷”。

  浙江的实施方案定下时间表:到2027年,培育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市级中试平台,认定产业发展急需、公共属性突出、辐射范围大、转化能力强、市场运营优的省级中试平台20个以上,争创国家级中试平台。到2030年,中试平台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中试验证能力更加成熟,充分满足各类创新主体多层次多样化中试需求。

  这一路上有不少“拦路虎”,复合型人才紧缺是其一。

  “中试要‘多面手’——懂产品、制造、试验、管理、市场、安全的人才。”王国飙说,绍兴正推动院士领衔团队建设,探索院校、企业、平台互聘共享,鼓励“产业教授”“科技副总”深入中试一线。

  在浙江创芯、浣江实验室、浙中实验室等平台,记者看到不少师生一同在做项目。这些平台兼具高校主导、政府主导优势,成了产学研融合的鲜活样本。

  “我们专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应用研究,摸索这类前沿行业中试平台怎么建。”浣江实验室研究员孙书剑说,实验室一改“唯论文”考核标准,将技术成熟度、市场转化率等纳入评价体系,还专项招了20多名研究生。

  研二学生楼震昊说:“我们既学理论、技术,也学管理,把论文写在车间里。”

  金融支撑不足是另一难题。

  “中试很烧钱,单次成本就要几百万元。平台一年光人工、水电费等运营开支就2000万元。”李浩强坦言,好在公司已完成4轮融资,其中B+轮近2亿元,预计今年实现盈利。

  记者了解到,目前省内能实现盈亏平衡的中试平台不多。李浩强建议:在一些科创金融发达的国家,不少风投愿意投资中试项目,这一点值得浙江借鉴。

  为破解难题,各地纷纷展开探索。衢州设立2亿元启真基金,专项支持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成果中试、熟化、产业化项目;绍兴推出“中试保单”,提供千万元级风险补偿,覆盖工程费、设备费、人员费、能耗费甚至审批费,让企业“轻装上阵”……

  “资金问题背后牵扯风险分担、收益分配等核心问题。”秦诗立建言,可进一步支持平台拓展技术孵化、股权投资等业务,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盈利,进入“服务好—收益多—能力强”的正向循环。

  关键问题还有产业生态建设,尤其是企业与平台间如何建立互信。有创业者担心:产品配方、数据、工艺是核心机密,中试时会不会被剽窃?因此,被视作中试平台“能保密”标志的中立性与公共性,成为其立身之本。

  在这方面,浙江创芯的做法带来了启发:该中试平台由省、市、区三级政府共投,与浙大共建;开放全国唯一12英寸55纳米CMOS成套工艺线(CMOS工艺是当前集成电路制造的核心技术),开放设计工具链,共享工艺知识库;以公司形式运营,提供技术授权、专利转让、合作开发等模式,任客户选择。这样的行业规则和默契,夯实了各方互信基础,促进产业生态的良性发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产业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