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11月1日,以“和合文化与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的2025和合文化论坛将在台州市天台县隆重启幕,汇聚中外嘉宾,共话文明交融。作为论坛永久举办地,天台县持续推动和合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天台走向世界。
本届论坛将开展多项国际交流活动,包括举行“和合文化传播大使”颁授活动,面向全球征集和合实践案例,发布和合文化国际传播报告,推出“台州‘和合之旅’入境游线路”等。天台奋力推进“现代化和合名城”建设,正以开放包容之姿,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描绘一幅具有国际视野的时代画卷。

“和合天台 世界共游”万名国际友人直游天台山首发活动
国际风邂逅烟火气
在本届和合文化论坛上,中外来宾将目睹一场别开生面的画面——现代科技与“武侠”元素的精彩碰撞:4台宇树G1人形机器人身着传统练功服,熟练演绎天台山易筋经。
天台山易筋经,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更成为2024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近年来,这项传统非遗不仅在北京、上海等国内城市广受欢迎,更在美国、加拿大、日本、老挝、苏丹等国掀起“中式健身”风潮。目前,全县已设立71个健身站点,习练队伍超过600支,参与人数突破3万。
与往届相比,今年的论坛更添“烟火气”。以“和合山海·美食共兴”为主题的2025中国台州·小吃美食嘉年华将火热启动,特邀澳门、扬州、淮安、潮州等“世界美食之都”共襄盛举。位于天台县旅游集散中心的“和合山海”美食小吃市集,80个摊位香气四溢,热气腾腾的美食不仅为论坛开幕烘托氛围,更助力台州向“世界美食之都”的目标加速迈进。
论坛期间,另一大亮点是刚刚开放的台州市和合文创中心(寒山别馆)。该馆坐落于天台和合人间文化园,是一家汇集全市文创产品的集合概念店,面积达600平方米。展区分为和合风物、织绣芳华、台州百工、山海物产等主题,展出约300件精品文创产品,并设有以“寒山子”为主题的和合文化装置艺术展。
近年来,天台文旅元素日益丰富,不仅频频“出圈”,更积极“出海”。今年4月,天台县成功入选浙江省“入境游创新发展先行试点”,成为台州市唯一上榜的县(市、区)。通过开发“寒山诗画夜游”等沉浸式项目,以及推出5条精品入境旅游线路,率先落地“e境通”便利化项目,为境外游客提供“一碰入住”智能服务,并在核心景区提供多语种导览,全方位优化入境游体验。
在文化、自然与服务的深度融合下,今年前三季度,天台县入境过夜游客近万人次,同比增长22.9%。天台山,正稳步迈向全球游客心驰神往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天台城区 许银炜 摄
融和合底蕴 筑“智造名城”
群山环抱的天台县,拥有10家上市公司,今年年初提出打造“上市牵引、特色鲜明”的“智造名城”,并在本届和合文化论坛上实现“智造”与“和合”的深度融合。
作为论坛重要的参访点位,浙江万胜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厂里少见人影,一片“静谧”,但企业中控大屏上,生产全貌、各类数据清晰呈现:仓储、车间、检校、装配等环节自动运转,智能化程度拉满。
自1997年创建以来,万胜智能见证了我国电力行业的跨越式发展:从过去挨家挨户的人工抄表、巡检,到后来的自动计数、数据传输与掌上支付,再到如今依靠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电能表高度智能化,可支持远程实时管理和控制、用电数据分析和报告生成。目前企业已布局智慧计量、智慧物联、智慧配网、智慧能源四大产业,持续描绘数据驱动的电力智造图景。
为实现“数字电网最优企业”目标,万胜智能组建了超过270人的研发团队,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6%以上。截至9月30日,企业营收达9.68亿元,同比增长36.4%,发展势头强劲。
在天台,智造与生态和谐共生,与人类美美与共。论坛现场,一幅3米高、7.5米长的“和合”立体仿真植物墙生动呈现;始丰湖畔,由仿真植物打造的“和合二仙”造型历久弥新。这些作品均出自浙江明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企业产品出口110多个国家,是仿真植物墙细分行业的全球领军企业,凭借持续技术创新,其产品兼具无毒环保、抗紫外线、抗冷冻、阻燃等优势。同时,企业还在天台、三门、新昌等地建立40多个“共富工坊”,带动35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年均发放工资超2000万元。
天台更借“智造”之力活化传统文化。“千年古刹”的精致风景引人注目,这是浙江华南工艺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匠心之作。“我们采用叠雕艺术,光研发就用了2年,产品生产也耗时一个月才完成。”公司总经理陈黑龙介绍,他深受和合文化影响,始终致力于打造更具中国特色的工艺产品。如今,该叠雕技术已投入市场,并成功拿下迪士尼、环球影城、星球大战等国际IP授权,未来将生产系列角色工艺品,单件售价达300美元,让传统文化借“智造”走向国际舞台。

万胜智能未来工厂
在天台看见中国和美乡村
在塔后村,一场“茶和天下·天台山云雾茶”沉浸式演绎即将上演。第一杯茶是“江南茶祖·茶源”,讲述1800多年前葛玄植茶于天台山;第二杯茶是“西湖茶树天台来·传播”,印证《西湖全书》中“西湖茶树天台来”历史渊源;第三杯茶是“日韩茶源·远播”,追溯自唐代天台山茶种传向四海,尤其远播日韩的历程;最后一杯,则是“茶和天下·和合”,寓意中外携手,共饮此杯,传递和合共生的文化理念。
茶,全球三大饮品之一,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天台是中国重要的茶叶发源地之一,已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叶百强县、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等荣誉。其中,作为浙江首批恢复生产的历史名茶“天台山云雾茶”,成为区域公共品牌,品牌价值达11.83亿元。
如今,“得闲饮茶”正融入当代青年人日常生活中,除了传统茗茶,茶叶精深加工、新中式茶饮、养生茶、茶文旅消费等模式,让当地茶产业发展有了更多可能。目前,天台全县茶园总面积10.3万亩,总产量3100多吨,总产值达5.2亿元,涉茶从业人员3万余人。
品茶之余,塔后村的景致同样令人沉醉,这里是中国和美乡村的典范。白墙黛瓦的院落错落有致,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映成趣。村里不仅衍生出民宿、康养、文旅等多元业态,甚至推出自有“大塔后生活节”品牌活动矩阵,打造乡村音乐节IP,让传统乡村不断焕发活力。
塔后的美好图景,正以“片区化”模式向外延伸。2018年天台县在全省率先提出“片区化组团发展”理念,把全县374个行政村划为63个组团片区,推进项目共建、生态共治、资源共享。塔后村顺势联动周边8个村社组成“大塔后片区”,通过“1+2+9+N”和合共生机制,以大健康产业为主轴,实现民宿集群、文旅度假、天台小吃、健康养生、生态农业等多业联动。今年年初,大塔后多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写入2025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去年,片区接待游客16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3.4亿元。

塔后村 许银炜 摄
和合文化激活共富新动能
在天台,“和合”二字深度融入日常治理与发展的鲜活实践。在处理邻里间的纠纷时,法官援引当地流传的“让巷”典故,以古喻今、耐心劝导,引导双方各“让一让”、以和为贵。这种方式不仅推动了许多矛盾顺利化解,更以法律为准绳,凭借和合文化的智慧,让邻里关系重归和睦。
在天台县人民法院“和合司法”实践观察点,可以看到“和合善治”正从理念走向实践。法院构建“非诉挺前、诉讼断后、和谐为本”的纠纷解决生态,组建专业的诉调对接专班,大量矛盾被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为群众减轻了诉累。今年前三季度,纠纷前端化解率居全市第一。
“和合司法”的实践正不断延伸——天台挂牌成立“民营经济司法服务中心”,开辟涉企绿色通道;作为全省个人债务集中清理试点,创新“执破融合”机制,精准区分“失信”与“失能”,相关案例入选省级与国家典型案例;将和合理念融入环境审判,实现惩治违法与生态修复的平衡。
沿着30多米长的“和合长歌·天台农信发展纪”壁画缓缓浏览,便能体会和合文化在金融领域的强大能量。从1953年成立之初的“背包银行”,到如今升级为智慧银行,天台农商银行始终与天台现代化城市建设同频共振。它深耕“三农”,支持乡村组团发展,大力扶持“一叶三草”、旅游民宿、天台山云雾茶等特色产业,推出“片区共富贷”“民宿贷”等各类创新产品,提升全县160余家村集体“造血”能力;在产业升级赛道,它突破传统授信模式,以专利、研发投入为授信依据,支持县域170家科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为天台“智造名城”建设注入金融活水。
从司法实践到金融服务,从矛盾化解到赋能共富,和合文化已内化为天台发展的核心基因。这条扎根传统、面向未来的创新之路,不仅为现代治理提供了鲜活的地方实践,更让千年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持续书写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