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象过,一场突如其来的“眼内风暴”,可以在短短几周之内夺走一个人的视力。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惊悚设定,而是真实存在的凶险眼病——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sis, ARN)。它起病急、进展快、致盲率高,却因早期症状不典型而极易被误诊。
无故眼红、眼痛、视力模糊
竟是视网膜在“坏死”
今年3月,54岁的胡先生(化名)莫名出现眼红、眼痛,看东西也变得模糊。起初他没当回事,只觉得是近期休息不够导致的眼疲劳。没想到几天后,他的眼前竟开始冒出“黑影”,他赶紧到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葡萄膜炎。
经过一周的治疗,胡先生的病情不仅没好转,反而持续加重,视力也变得更差。多方打听后,他慕名来到浙大二院眼科中心,寻求进一步专业诊治。

来源:视觉中国
经过系统检查,玻璃体视网膜专科主任医师陈芝清发现,胡先生左眼视力已降至眼前手动,同时伴随明显眼痛;裂隙灯检查可见角膜后沉着物(KP)、睫状充血,玻璃体腔内布满大量炎症细胞,且玻璃体混浊呈“絮状”加重。
这些体征与普通葡萄膜炎高度相似,但陈芝清敏锐捕捉到关键差异:眼底检查发现胡先生左眼周边视网膜(尤其是颞侧区域)出现边界不清的黄白色坏死灶,且视网膜动脉管壁附着“白鞘”,部分血管已呈“白线状”闭塞——这正是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区别于普通葡萄膜炎的核心特征性眼底改变,也是疾病进展的关键信号。
结合临床体征,陈芝清初步锁定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诊断。为了与时间赛跑,“抢夺”患者视力,她立即启动治疗:一方面对胡先生进行全身抗病毒药物静脉输液;另一方面紧急为他实施前房穿刺,获取眼内液样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最终检测结果显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核酸强阳性,证实了“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诊断。
左眼无光感、右眼保住1.0
视力损伤不可逆转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是一种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严重眼部疾病,以快速进展的视网膜坏死、视网膜血管炎、玻璃体炎为特征,可导致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陈芝清介绍,引发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罪魁祸首,正是潜伏在人体内部的疱疹病毒家族,包括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单纯疱疹病毒(HSV)等。这些病毒平时潜伏在神经节内,当人体免疫力下降——如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患有基础疾病,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时,便会被“唤醒”。它们沿神经纤维侵入眼部,重点侵害眼球后部负责感光的神经组织——视网膜,直接造成视网膜细胞不可逆死亡,最终导致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核心特点就是‘急性’,短时间内症状便会迅速恶化。若未能及时诊断、精准治疗,患者可能在几周内就丧失光感,比如视力从1.0急剧降至无光感。” 陈芝清强调,“更残酷的是,即便接受规范治疗,临床上仍有超过50%的患者最终会遗留严重的视力损害。因此,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高致盲性不容忽视,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是挽救患者视力的关键。”
经过全身抗病毒治疗与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胡先生的病情逐步稳定,但其左眼因发病后延误治疗,仅2周时间,已损失的视力便无法逆转恢复。好在右眼尚处于发病早期,通过持续6个月的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最终成功保住了1.0的视力。
病情易复发
定期复查是关键
除了病情进展极迅速外,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凶险性还体现在多方面:并发症多,包括视网膜脱离、视神经萎缩、并发性白内障等;易复发,即使病毒转阴,疾病仍容易复发,需要患者长期随访监测。
陈芝清去年曾接诊过一位61岁的患者,患者本身有糖尿病史,发热一周后,左眼开始出现发红、畏光、视力下降的症状,经眼内液PCR检测确诊为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经过4个月的规范抗病毒治疗,他的病情逐渐趋于稳定。本以为危机已过,可患者此后并未遵医嘱定期回院随访复查,直到今年,他因突发视网膜脱离紧急就医,只能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最终视力仅剩0.12。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即便经过规范治疗,病情稳定下来,也需要坚持定期复查:1-3个月就要到医院复诊一次。通过这样的长期随访管理,才能最大程度降低疾病复发风险,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出现,保住剩下的视力。”陈芝清提醒,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早期信号其实并不突出,患者起初多是感觉眼部轻度不适,比如轻微眼红、眼痛,伴随畏光、视物模糊等,很容易被忽视;但一旦错过早期干预,病情便会迅速进展,短时间内就可能造成严重的视力损伤。糖尿病患者、器官移植者、HIV感染者、长期使用激素者及其他免疫力低下人群,都是该病的易感人群。这类人群一旦出现上述眼部不适,应立即前往医院眼科就诊。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