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

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字体:
—2025—
11/05
06:48:04
2025-11-05 06:48:04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王雨红 通讯员 孔晓睿

  浙江在线11月5日讯(记者 王雨红 通讯员 孔晓睿)记者日前来到百思达(杭州)生物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共同创立的生物高分子联合实验室,科研人员分享了一个好消息:实验室研发的生物基材料开发利用技术获得一家物流龙头企业青睐,双方将携手进行全降解快递包装袋等环保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据介绍,这个联合实验室聚焦塑料污染难题,将秸秆、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能源等高附加值产品,入驻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不到一年,已有十多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百思达公司负责人刘伟鹏高兴地说,感谢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帮助企业链接市场资源,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通互联,让科研与应用“一键相连”。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将在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给科研人员更强的获得感。”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党工委书记董世洪信心十足地说。

  作为浙江大学与杭州市共建的重大创新平台,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不断完善“前沿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快速推动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落地。自2019年成立以来,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已有55件成果实现专利转化,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225家,签订科技项目合作协议550项。

  为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逐步构建起“首席科学家领衔,科技领军人才担纲,青年人才、产业人才和优秀工程师为主力”的科研梯队,集聚高水平科研人才1400余人。同时,积极试点“身份在浙大、编制在地方、服务在企业”的人才共享模式,破解企业“卡脖子”难题。此外,出台奖补激励政策、概念验证助力、大型仪器共享等举措,帮助科技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

  “莫干1号”“天目1号”超导量子芯片、全球跑步最快的四足机器人“黑豹2.0”……眼下,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一批批“从1到10、从10到100”的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持续为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注入动能。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深入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合成生物、先进材料、仪器装备等领域的科技制高点,加快成果转化,支撑培育新质生产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科创中心;浙江大学;杭州;科研成果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