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三个文华奖,一出出浙江好戏

字体:
—2025—
11/05
07:09:33
2025-11-05 07:09:33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陆遥

  上左图:婺剧《三打白骨精》现场表演片段。上右图:越剧《我的大观园》现场表演片段。下图:话剧《北上》现场表演片段。 均为主办方供图

  浙江在线11月5日讯(记者 陆遥)11月4日晚,第十八届文华奖在山城重庆揭晓。

  正如这里沸腾飘香的火锅一般,浙江也拿到了一张热辣滚烫的成绩单——

  婺剧《三打白骨精》和话剧《北上》摘得文华剧目奖,越剧《我的大观园》领衔主演陈丽君获得文华表演奖。其中,文华剧目奖数量位居全国并列第一,获奖总数居全国第二。浙江创2004年文华奖改革以来最佳成绩。本届浙江有4部作品入选剧目奖终评展演;2部作品入选节目奖终评展演。

  文华奖作为我国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既代表国家级艺术水准,也承载着时代的文化理想和审美追求。本届文华奖舞台上,浙江作品硕果盈枝,百花齐放,充分彰显浙江作为文化强省、戏曲大省的深厚底蕴与创作活力。

  人们不禁要问:浙江舞台艺术为什么能?

  经典改编行不行

  近段时间,两部浙产戏曲作品——婺剧《三打白骨精》和越剧《我的大观园》热度居高不下。总结这两部戏,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是经典新编,旧题材创出新意。

  两部作品均取材于大众耳熟能详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打白骨精》源自《西游记》,《我的大观园》改编自《红楼梦》,却在创作视角与手法上突破传统,各具特色。《三打白骨精》在忠于原著基础上,将北派猴戏、郑派大圣戏与婺剧武戏表演有机融合;《我的大观园》则以“非线性”叙事切入,借贾宝玉的第一人称视角重温元春省亲、宝玉成亲等经典场景,更巧妙借鉴蒙太奇手法,让青年宝玉与老年宝玉实现跨时空对话。

  二是传承创新,守传统更破常规。

  《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的“变脸”借鉴川剧形式,扮演者杨霞云突发奇想“让衣服随变脸同步变化”,团队随即改良服装,使角色“皮、肉、骨”三重形态具象化,既贴合“妖、人、魔”身份设定,又极具视觉冲击力。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晓平说:“所有创新都服务于戏剧内核,‘边演边改、常演常新’。”在《我的大观园》中,编剧罗怀臻以“青春靓丽”为基调,借宝玉的自我追问探讨青春与存在的意义,同时结合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诗化越剧美学,塑造出流派纷呈、光彩照人的大观园人物群像。

  三是效果为先,重质感不堆噱头。

  两部作品的舞台设计不追求绚丽外表,而是以“效果落地”为核心,巧妙融入现代技术。《我的大观园》通过光影变幻再现大观园的四季流转,以虚实结合的手法隐喻人物命运;《三打白骨精》则引入了由无人机扮演的“小蜜蜂”一角,出场时往往“笑”果十足。机器发出的嗡嗡声,产生让人身临其境的音效。

  此次站上第十八届文华奖的舞台,两部浙产戏曲作品同时收获了掌声和票房,成为“现象级作品”。正如浙江省评论家协会主席沈勇所言:“我们欣喜地看到,浙产精品正在成为全国精品。”

  市场反响热不热

  精心打造的力作,最终需要经受市场的检验。浙江戏剧之成功,恰在于它们不仅受到专业领域的认可,更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比如婺剧之火,记者便亲身经历过。

  有一年正月,记者在武义赶一场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下乡演出。

  距离舞台两公里外的地方,原本宽敞的乡间道路就已被挤得水泄不通——农用皮卡、载着全家的电动三轮车挨挨挤挤,喇叭声、孩童的欢叫声、村民的招呼声混在一起,成了最热闹的“前奏”。不少观众索性“弃车而走”,拉着老人孩子往舞台方向快步赶,脚步里满是期待。

  到了演出现场,更是一派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舞台前,塑料凳、木椅子早早坐满了人。

  这就不难理解这两张成绩单——婺剧《三打白骨精》自2023年3月首演以来总演出135场,已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越剧《我的大观园》自2025年1月首演以来,全国巡演58场,累计票房超过7000万元,单场票房最高达205万元,成为首部场均票房超百万元的中国戏曲作品。

  这也意味着,守正出新的浙江戏曲已不是放在保护箱内供人瞻仰的文化标本,而是真正走进市场浪潮,凭借鲜活的魅力收获流量与口碑,成为既赢得业界赞誉、又受观众追捧,真正“叫好又叫座”的艺术精品。

  国有文艺院团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产业,为整个浙江的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浙江牢牢抓住“一团一策”的方针,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过程中分类推进,实事求是,不搞简单化一刀切。换句话说,能够面向市场的就要面向市场,需要传承保护和国家扶持的,就要加强保障。

  各个院团或传承经典,或聚焦时代,不断拓宽合作面。

  话剧《北上》,就是一个国家和地方合作的典型案例。这部作品由中央戏剧学院、杭州话剧艺术中心、新华网联合出品。

  它是一段跨越百年的运河史诗,以京杭大运河为叙事背景,通过“古今交织”的双线结构,讲述意大利旅行者小波罗于1901年沿运河北上寻弟,与翻译谢平遥等人结伴同行,以及百年后后代孙宴临、谢望和等人命运与运河紧密相连的故事,以小人物的悲欢展现运河千年文脉,探讨运河与中国政治、文化及民族精神的深刻关联,展现大运河作为文化纽带的历史纵深与当代意义。该剧已走过北京、上海、淮安、昆山、湖州、宁波等运河流域城市。

  人才队伍强不强

  90后越剧小生、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青年演员陈丽君凭借在越剧《我的大观园》饰演贾宝玉一角获得文华表演奖。她不固化表演模式,每场演出都会根据实际情况揣摩调整细节,最终在文华奖的舞台上展现了浙江戏曲青年扎实的艺术功底。

  婺剧《三打白骨精》中饰演主角孙悟空的周宏伟同样是一位90后演员,工武生。他曾登上2017“新松计划”浙江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榜首,入选“艺苑撷英”2022年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今年还连续登上央视《一鸣惊人》《青春戏苑》等栏目。周宏伟用20年光阴证明:戏曲武生的价值不仅在于翻打跌扑的炫技,更在于用身体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20年来,浙江一以贯之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人才队伍建设硕果累累。面向青年人才,我省深入实施“新松人才”项目,聚焦舞台艺术人才,着力锻造新时代高素质文艺浙军。针对中坚力量,浙江通过实施舞台艺术“1111”人才计划、“省文艺名家计划”等,推动导演、编剧、演员等走向更大舞台。

  一大批优秀青年戏曲人才,挑大梁、担重任,成为浙江戏剧舞台的中坚力量,更展示出浙江舞台艺术朝气蓬勃的青春色彩。舞台幕后,新一代本土编剧、导演人才涌现,表现出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意识和沉稳的叙事能力。

  《北上》导演李伯男是第一次与杭州话剧艺术中心合作,他点赞团队:“年轻的团队,有朝气、有能量、有梦想!”

  大幕暂落,又启新程。在守正与创新的平衡中,在青春力量的奔涌中,在艺术与生活的交融中,浙江戏剧的前行之路澎湃不息。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文华奖;婺剧;舞台艺术;戏曲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