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刚过,温州乐清市北白象镇万茗村的炊烟还未散尽,施国林已经蹬着那辆半旧的三轮电瓶车,载着保温箱拐进巷弄。“老赵,吃饭喽。”他停在矮墙边,轻叩木门。79岁的老赵中风后行动不便,与智力残疾的儿子相依为命。门“吱呀”一声打开,老人一边颤巍巍接过餐盒一边连声道谢……这样温暖的一幕,8年来几乎日日上演。

2017年,施国林从苏州返乡第二年,便在村民一致推举下出任村为老服务中心副主任。“大伙说我做事总先替别人想,才回来几天,就敲我家门叫我去老协。”他也用实际行动回报了村民的信任,8年来,他始终站在服务老人第一线,送餐、陪护、调解、救急……哪里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
自出任村为老服务中心副主任以来,每月月底施国林都会准时组织志愿者开会,商讨为老服务工作。这其中,就包括爱心食堂的运行细节。作为银龄互助志愿队伍中的“常驻骑手”,送餐上门,便是他每日的例行工作。由于村里需要送餐的6位高龄失能老人住得分散,他干脆把路线图和口味表贴在车厢里:谁不吃辣、谁牙口不好……密密麻麻的标注,是“认真”二字最朴素的注脚。那辆三轮车,也是儿子心疼他奔波,特意买的。
施国林总说自己“文化不高,只能靠认真”。这份认真,有时也显得“固执”。2023年7月清晨,村里一位空巢老人因低血糖昏迷,邻居慌忙跑来求救。施国林连外套都来不及穿,骑上三轮车送她去医院。在医院里,他垫付医药费、陪着打点滴,直到下午老人脸色转红润,他才松了口气。“要不是国林快,我命就没了。”老人后来逢人便说。
2021年起,施国林又领着老协成员改造为老服务中心:装电梯、建棋牌室、修健身房、设看护室……活动室凉暖适宜,食堂窗明几净,老人下棋、锻炼、拉家常,笑声不断。
8年坚守,施国林并非没动过放下的心思,家人盼他颐养天年,村干部却三番五次登门挽留。“看到老人的笑脸,我又浑身是劲。”他笑着告诉记者,“虽然我上了年纪,但只要在岗一天,三轮车就会准时出现在群众家门口。”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