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8日讯(记者 谢丹颖 夏丹 胡静漪 张苗 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记者 邵温韵)今天,这座因互联网而闻名世界的江南古镇,再次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全球“数字访客”。以“共筑开放合作、安全普惠的数智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从千年水乡再出发,专家、学者、企业领衔者汇聚于此,畅想互联网未来,追问技术演进还将带来怎样的惊喜与可能。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首席执行官 洪曜庄
5G+AI,机遇与责任并存
我曾多次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今天再次来到这里,既亲切熟悉,又耳目一新。
当前,移动行业正迈入以5G和人工智能(AI)深度融合为标志的新纪元,这一趋势正重塑经济与社会形态。
在网络创新方面,中国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5G连接用户超55%。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已在300多个城市推出5G-A(5G-Advanced)服务,具备超低延迟和更高可靠性。
在推动5G与AI赋能垂直行业方面,中国也树立了全球范例。例如,中国移动在制造业引进预测性维护系统;中国电信在天津港实现起重机自动化作业;中国联通开发的AI反欺诈系统准确率达95%。这些实践表明,5G与AI可有效推动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并在智能工厂、智慧交通等领域形成可复制的应用模式。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
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院长 方兴东
在变与不变中
探寻数字文明的共通之路
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参与者,我最大的感悟是:技术在变、政策在变,唯有“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线从未改变,人类对数字文明的共同追求从未改变。
今年峰会,最重要的变化是,AI已经“无所不在”。峰会随处可见AI大模型、智能Agent的身影,AI技术已从“遥远概念”变为重塑产业的核心力量。
即便如此,乌镇峰会的初心始终未变:让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先“通”起来。就像我老家义乌的小商品能连接全球,数字时代的“通”更需要跨越技术、制度与文化的壁垒。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曾提出“数字共通”理论,正是希望通过传播与对话,从“连接”到“共生”,从互联到协同,技术的浪潮将重新定义社会与技术的边界,推动全球责任与共识的重塑,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智能时代特性。
乌镇峰会见证了技术、产业、社会和国际环境的急剧变化与革新。我在乌镇看到,变化的是技术,不变的是沟通合作的意愿;变化的是国际环境,不变的是共同协作的发展路径。期待各国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大势,加快推动网络空间创新发展、安全发展、普惠发展,携手迈进更加美好的数字未来。
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智能学院执行院长 郑宇化
将AI潜力转为生产力
今年是我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第4个年头。回望过去几年,互联网的核心价值在于“连接”:以平台为载体,将人、商品、信息和各类社会服务紧密相连。而现在,我们站在一个新的技术拐点:人工智能推动全球生产力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引发一系列深刻的生产力革命。
从我的观察来看,新技术正以一种不设上限的创新能力,进入“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轨迹——在热潮涌动与技术沉淀中持续突破,从概念走向现实,融入并重塑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智能医疗系统辅助医生进行精准诊断、陪伴机器人给予老年人更贴心的关怀等。
大量事实表明,AI已超越纯粹的技术属性,逐渐积淀推动社会进步、增进人类福祉的潜能。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目前仍处于“值钱但不赚钱”的阶段——技术门槛高、研发投入大,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商业回报逻辑与广泛的应用落地。
作为一名兼具企业、省实验室及新型研发机构多重背景的从业者,我深信AI潜力巨大,但其真正价值的释放,必然依赖技术与千行百业的深度融合、协同演进。技术只有扎根产业土壤,才具备持续生命力。具体而言,一方面,我们看见改变生活方式的创新应用不断涌现,如AI增强搜索、智能办公工具等;另一方面,我们也看见AI与实体经济的“1+1>2”效应,这不是简单部署一个聊天机器人,而是深入行业逻辑、解决核心业务痛点,如在工业制造、农业分析等领域的深度赋能。
值得一提的是,对近期备受关注的AI辅助诊疗抑郁症等应用,我们也在做相关研究,但这类技术目前仅处于“半走出实验室”状态,距离成为临床普遍手段,仍需跨越技术可靠性、伦理规范、场景适配与社会接受度等多重关卡。
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杨远熙
以AI为支点,撬动全球产业变革
这些年,我多次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深切感受到这座小镇已成为观察互联网未来的最佳窗口。漫步展馆与会场,从政策导向、论坛议题,到“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的众多前沿创新,无不彰显着中国科技在全球的脉动方向。
今年,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速突破,互联网行业创新方向已从“数字化”迈入“数智化”。从企业到个体,我们正迎来一个更加智能化与个性化的时代。
在这一轮以生成式AI为代表的智能浪潮中,视频生成大模型作为关键技术方向之一,正逐步从技术探索走向产业落地。我们看到,这类大模型不仅推动内容创作方式的变革,更赋能影视、电商、营销、游戏等多个领域,为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新的工具与可能。
随着技术开放与生态构建的持续深入,已有视频生成平台涌现,快手正是这一浪潮的参与者。去年,我们推出全球首个用户可用的真实影像级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AI”,目前全球用户已超4500万,覆盖全球超80%的国家和地区,展现出AI技术在推动全球数字生态融合中的桥梁作用。
面对全球化的竞争与合作,坚持构建开放可持续的AI生态,正成为行业共识。
当然,技术创新的真正价值,最终还是要落到应用场景,落到服务好每个人的生活,落到推动商业与社会效率的提升。
站在乌镇这座互联网时代的“瞭望塔”上,我们能清晰看到:中国科技企业正以AI为支点,成为撬动全球产业变革的杠杆。我们也坚信,当中国智慧持续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当“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化为亿万用户的真实体验,这场由技术驱动的产业跃迁,必将为人类开辟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安恒信息董事长 范渊
以AI赋能安全普惠
共筑数字经济可信未来
今年特别荣幸,安恒信息收获了“世界互联网大会杰出贡献奖”,这是对安恒信息多年深耕网络安全领域的认可,更让我深刻感受到肩上的责任。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用人工智能赋能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安全服务、安全运营,让更多国内外企业与产业享受到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红利。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而安全的本质是“守护连接的可信”。在乌镇这片数字经济的热土上,只要我们坚持以技术创新推动安全普惠,以人才培养夯实行业根基,以生态合作共筑可信未来,数字经济的明天必将更加繁荣、更加安全。
今年在乌镇,和各个企业、专家交流,让我更意识到AI对于各行各业的深远影响。在浙江,已有中小学开设AI通识教育,这样的课程设计很好,能让孩子有兴趣、有能力通过AI探索各种可能,将为他们成长为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未来的安全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AI时代的安全人才,必须是“懂AI技术、懂业务场景、懂安全逻辑”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我们在两年前设立了“乌镇安恒书院”,这是依托互联网大会建立的数字人才基地。此外,还推出“AI+安全”数字化人才培养计划,联合高校、行业伙伴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体系。我们相信,只有人才的“普惠”,才能支撑安全技术的“普惠”。
同时,生态合作是推动安全普惠的另一核心。无论与世界互联网大会多年的网络安保合作,还是与全球伙伴在数据要素流通等领域的协同创新,我们始终认为,安全不是孤军奋战,而是生态共赢。未来,我们将开放更多AI安全技术模块,与伙伴共同构建“可信数据空间”,让安全能力嵌入数字经济的每个环节。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德国慕尼黑数字化智库董事局主席 迈克尔·道林
在乌镇,AI无处不在
在乌镇这座美丽的小镇,能感受到人工智能无处不在的浓厚氛围。
我所代表的机构是德国慕尼黑数字化智库,该机构与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两所顶尖大学有着紧密合作。目前,我们机构汇集了来自全球的约200位教授和185家企业。我们专注于各类数字化转型议题——从量子计算、生成式AI到机器人技术,旨在通过合作研究与项目,搭建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的桥梁。
在今年的乌镇峰会上,我将重点探讨生成式AI对商业的影响。生成式AI已在重塑企业的运营模式,推动效率提升、成本管控与创新能力的增强。我非常期待了解中国在该领域的进展,也很乐意分享我们的一些见解与经验。
我一直密切关注中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自“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出以来,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制造企业积极运用AI推动产业升级,令人印象深刻。我看到了巨大的合作潜力。事实上,在本次乌镇峰会期间,我们将与中国同行就潜在的智库合作及联合项目展开深入探讨。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