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0日讯(记者 潘如龙)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何让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各展其长、协同发力,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教授。
从三个维度看处理好“两只手”关系的重要意义
记者: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六条原则,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是其中之一。您认为,它对于“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张占斌: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是“十五五”时期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发展活力的制度密码,其重要意义可从历史逻辑、现实需求与战略价值三个维度深刻把握。
从历史逻辑看,这一原则是对改革开放40余年经济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与理论升华。我国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关键就在于打破了“政府与市场二元对立”的认知误区。回顾历程,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活农村市场活力,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再到新时代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每一次重大突破都离不开“两只手”的协同发力。
从现实需求看,“十五五”时期我国面临外部遏制打压加剧、内部转型升级攻坚的双重挑战,诸多重大任务的推进都离不开“两只手”的精准协同。在外部环境上,要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既需要政府发挥战略引领作用,通过国家实验室建设、重大科技专项布局提供长期稳定支持,又需要市场机制发挥优胜劣汰作用,通过风险投资、股权激励等市场化工具,推动技术成果向产业转化。在内部发展上,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要政府明确产业政策导向,同时依赖市场通过需求牵引、竞争激励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此外,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既要政府清理地方保护、打破行政性垄断,又要市场通过跨区域贸易、要素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从战略价值看,这一原则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决定了必须通过“两只手”协同实现多重目标的有机统一。在效率与公平的平衡上,市场通过竞争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政府则通过税收调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式保障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在活力与秩序的统筹上,市场的自由竞争激发微观主体创造力,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政府则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执法,规范市场秩序。在发展与安全的兼顾上,市场通过全球化布局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政府则通过统筹发展和安全,在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筑牢安全底线。
如何做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记者:科学统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重点在于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动态平衡。您认为,“十五五”时期应如何更好地实现二者平衡?
张占斌: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核心是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有效市场支撑有为政府、有为政府保障有效市场”的良性循环,重点可从三方面突破:
一是聚焦关键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要素市场化配置领域,需加快数据要素产权制度、交易流通规则建设,探索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分置制度,推动数据要素合规高效流通;完善土地跨省域配置机制,破解耕地保护与产业发展用地矛盾;健全技术成果市场化转化机制,推广“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允许高校、科研院所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赋予科研团队。在市场环境建设领域,要持续清理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地方保护、行政性垄断政策,重点整治限定本地企业中标、设置隐性准入壁垒等行为;迭代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非禁即入”全面落地,对清单外领域实行“全国一张清单”管理,严禁各地自行增设准入条件。在监管体制领域,应构建“事前精准引导、事中智慧监管、事后信用惩戒”的全链条体系,事前发布行业发展指南和合规经营指引,事中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开展“穿透式监管”,事后将违法违规行为纳入信用黑名单,实施联合惩戒,改变“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惯性。
二是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同时破除民营企业在准入许可、要素获取、公平竞争等方面的壁垒,让民营经济“轻装上阵”;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由政府发布攻关需求,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竞标,赋予团队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同时通过市场化激励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让商品价格、要素价格更多由市场供求决定,比如深化电力、天然气、水资源等领域价格改革,对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化电价,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资源流向高效领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提升政府“有为”的精准性与效能。政府要当好“战略规划师”,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能源等领域超前布局,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前沿技术研发,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完善配套设施等方式引导产业发展;当好“风险防控员”,在粮食、能源、金融等领域强化宏观审慎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当好“服务提供者”,通过数字政府建设简化审批流程,将行业准入涉及的多个审批事项整合为一张综合许可证,实现“一证”准营;以政策一致性评估避免“政策打架”,建立跨部门政策协调机制,对涉及市场主体的政策实行“合法性、合理性、协调性”三重评估;用法治保障市场主体产权与合法权益,同时建立“政策兑现清单”制度,确保政府承诺的税收优惠、补贴扶持等政策及时落实到位,真正实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从三个方面推进浙江“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创新探索
记者:您认为,“十五五”时期,浙江应如何进一步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为全国经济发展作更大贡献?
张占斌:浙江作为民营经济的“沃土”和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上有实践基础,贡献突出,更能在“十五五”时期创造新的经验,率先突破、作出示范,重点可从三方面发力。
一是以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打造“亲清政商关系”标杆。进一步破除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招投标、融资等领域的隐性壁垒,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比如推行“企业家早餐会”“亲清政商关系负面清单”等制度,让政府“服务清单”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清单”;依托义乌小商品市场等平台,探索民营经济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路径,推动“浙江制造”通过市场机制走向全球,同时政府搭建涉外法律服务、风险预警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汇率避险等服务,为民营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此外,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比如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前湾新区等重点区域,推出一批“民间资本参与特许经营”项目,让民间资本在“两重”“两新”、未来产业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建立民间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解决项目落地中的用地、用能等难题。
二是以数字化改革为支撑,构建“智慧协同”治理模式。可依托“数字浙江”建设优势,推动政府治理与市场运行深度融合。在要素配置上,完善全省统一的数据要素交易平台,探索数据要素质押融资、数据确权流通等创新模式,健全政府对要素市场的动态监测与精准调控机制,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预判产业链关键要素供需缺口,提前引导要素向重点产业集聚;在监管服务上,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持续推进省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浙里办”)实现企业开办、项目审批等事项“全程网办、跨省通办”,同时通过大数据实现对市场主体的“无感监管”“精准服务”,例如对小微企业实施“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对高信用企业减少检查频次,对存在风险隐患的企业提前预警并提供帮扶,既减少对市场的不必要干预,又能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难题;在信用体系建设上,构建“政府监管、市场评价、社会监督”的信用机制,将企业信用与融资信贷、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挂钩,同时引入第三方信用评价机构,发布企业信用监管指数,让信用成为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依据,推动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良好市场环境。
三是以共同富裕实践为载体,探索“效率与公平”平衡路径。立足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通过“有为政府”引导“有效市场”实现均衡发展。政府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区域协作政策,设立和完善山海协作产业基金,引导杭州、宁波等核心城市的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研资源向后发展的山区海岛县流动,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强村富民”;可探索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联合高职院校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鼓励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提高劳动者市场竞争力;同时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探索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鼓励机制,让市场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全国提供“活力与公平兼顾”的浙江样本。
此外,浙江还可探索“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的制度创新试点,比如在自贸试验区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改革,建立政府政策实施效果的市场反馈机制,定期邀请企业、行业协会对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动态调整优化政策措施。同时加强与长三角区域的协同联动,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监管标准互认,优化升级长三角数据共享平台功能与服务,形成区域协同、市场联动、政府共治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浙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全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专家简介:张占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原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央党校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后。入选国家“四个一批”社科理论人才和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