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记者租外骨骼机器人登杭州半山——

“借腿”爬山 身轻如燕

字体:
—2025—
11/13
07:56:22
2025-11-13 07:56:22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詹丽华 通讯员 褚陈静 共享联盟·拱墅 柳景春

  浙江在线11月13日讯(记者 詹丽华 通讯员 褚陈静 共享联盟·拱墅 柳景春)杭州半山国家森林公园近日启动杭州首个提供登山助力常态化共享租赁的服务点,上线了一批可供租赁的智能助行外骨骼机器人,目前体验价只要1元/小时。

  这套形似“束腰护膝”的深灰色装备仅重2.4公斤,却暗藏玄机——内置AI随动算法,能实时感知使用者动作,精准分配助力。据介绍,戴着它登山至少能节省30%体力。

  有人怀疑:这到底是智商税还是“真香”装备?还有很多人好奇:“开挂式”登山究竟是怎样的体验?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我们各自租了套外骨骼,一起登了趟半山。

记者(前排右)与初次体验外骨骼的老人们一起登山。 记者 周逸 摄 

  试走几步,明显有外力帮着抬腿

  半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入口在居民小区环绕之地。早上9时我们到达公园南门时,小广场上已经集聚了不少早锻炼的居民,杭州首个提供智能助行外骨骼共享租赁的服务点就在这里。

  登山道右侧,是一排醒目的登山助行外骨骼设备自助租赁智能柜,柜体液晶屏上显示有二维码和租赁流程。

  租赁过程比我想象中更方便。用手机扫描柜机上的二维码,自动跳转小程序点击“租赁设备”,这时手机页面显示租赁费用是1元/小时。完成支付后,再按提示确认“打开柜门”,只听“咔哒”一声,柜门应声而开。取出外骨骼后,再按提示扫描旁边电池柜的二维码,领取可拆卸电池。这样一整套设备就准备好了,前后花了不到一分钟,过程就像在街上租辆共享单车。

  外骨骼提在手里并不重,有“H”型背带,像背书包一样背上就行。“腰带贴着脊椎中线,系紧更轻松。”我们正穿着设备,这款外骨骼研发企业太希智能的现场工作人员张东亮上前介绍,这款智能助行外骨骼配备了高能量密度双动力电机,这一动力系统持续作用于腿部,可以显著降低运动时的体力消耗。

  先背上外骨骼,系紧腰带,再穿戴双腿部分。腿部是两个连接到腰部控制盒的金属支架,需要在膝盖上方用绑带束紧。外骨骼内置的AI随动算法,在感知使用者动作后,通过这两个腿部连接件精准分配助力到双腿。

  我们一边穿戴一边摸索,腰部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手掌大小的集成控制盒:左侧是助力挡位调节按钮,共分8挡,看起来操作并不复杂。右侧是开关键,后腰则是电池仓。

  “重吗?”旁边有围观的老人好奇地问。“还好,只是髋部稍微有点重量感。”我们回答。

  “那是还没开机,你们开机试试。”张东亮一边帮弯腰不便的老人系腿部绑缚带,一边说。

  长按开机键,系统语音提醒“已开机”,几乎是瞬间,髋部、肩部的重量感消失。“动力核心在腰部,发力点主要在大腿。外骨骼会自动感知你的动作,通过智能分析在你抬腿时提供助力。”张东亮提醒,“第一次使用最好先在平地适应一两分钟,会跟我们平常走路的感觉有些不一样。”

  我们试着走了几步,明显感到有外力帮着抬腿。我们一下子不太适应这种轻盈感,双腿有些“晕晕乎乎”。我们试着将挡位调高,发现助力也明显增强,走在平路上时3档足够了,助力过强反而会令肢体动作不协调。

  45分钟,70岁老人轻松登顶

  “这个设备真的能让登山更轻松?”我们试用时,一直在旁边围观的顾月芬忍不住问。已经70岁的她在半山生活了大半辈子,还从没完全靠自己登上山顶的望宸阁。

  “有没有用,试试就知道了。”一同来早锻炼的老姐妹裘晓莲鼓励她。

  70多岁还坚持每天登半山的李远根熟悉山上的每一条路,自告奋勇为大家带路,于是我们各自穿戴好外骨骼,从台阶最多、路线最长的南侧登山道出发上山。

  前几级台阶感觉还不明显,走了二三十级台阶,我们发现膝盖的滞涩感被温和的托举化解,每次抬腿就有一股推力稳稳地将大腿向前“送”出去,让步幅自然延伸。尤其是到了坡度比较陡峭的路段,切换到高档位后,腿部肌肉越用力,反馈的助力就越明显。

  与今年初曾在社交平台上刷屏的“登山神器”相比,这款太希智能助行外骨骼用于登山时并不需要工作人员拿着遥控器随行,或快或慢,都随穿戴者自主决定,自由度很高。

  刚走到半山腰,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不断重复的语音预警:“检测到步态异常。”

  回头一看,是一位同样穿着外骨骼登山的老先生,正斜倚着树休息,声音正是从他的设备传来。原来是AI算法通过绑定在腿上的角度传感器,实时捕捉到他的站立倾斜角度异常,于是自动开启保护模式,暂停提供助力。老先生准备起步时,我们帮他按下模式键,系统提示“复位”成功后,助力恢复。

  我们走走停停,边走边聊,不知不觉就登上了山顶的望宸阁。望宸阁海拔不到300米,我们登顶耗时约45分钟。

  “本来以为今天会是个严峻挑战,没想到轻轻松松就到了山顶。”顾月芬兴奋地说。

  在山顶歇脚的时候,我们时不时看到穿着外骨骼登山的人,其中以中老年人为主,也有20多岁的年轻人。被闺蜜拉着来爬山的网友“蚊子”就是其中之一:“让我自己登山肯定中途就折返了,穿上这个爬台阶身轻如燕。”

  可续航万步,回到山脚电量剩30%

  下山时,外骨骼提供的助力明显不同,没有抬腿时往前“送”的感觉,反而有一种轻微的阻尼缓冲感,但强度并不高。对年轻人来说,差别不大,但顾月芬告诉我们,对肢体控制能力下降的老人来说,缓冲感再强一些会更舒适。

  我们租借外骨骼时是满电状态,张东亮说满电续航可达1万步。我们原本担心一路兜兜转转,电池可能不够用,但回到山脚服务点时,电量还剩30%。我们再次看了看时间,从山顶回到山脚,耗时约40分钟。

  穿在身上没什么感觉,没想到刚一卸下外骨骼,重新走路竟然有些沉重感。一位正在还设备的大伯笑着说:“登山的时候,高科技让骨头轻了3斤。”

太希智能助行外骨骼机器人。 受访者供图

  “这就是我们想要做的,让机器的性能发挥到极致,让机器人更自然地配合人,就像钢铁侠一样。”太希智能90后创始人梁林超说。半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共享租赁点上线后,他时常在这里与体验者面对面,听取他们的使用感受,以改进设计。顾月芬提出的对老年人“缓冲感再强一些”的建议,梁林超也记录下来。“我们每周都会汇总一次反馈信息。此前有体验者建议加宽肩带,设计部门已在改良。”梁林超说。

  外骨骼机器人带给人们很多想象:它可以是驴友的登山神器,是银发族的第二双腿,也可能是流水线工人的“铁甲钢拳”……不久前,太希智能外骨骼刚刚在海拔5700米的冈仁波齐峰景区用循环电池仓完成低温、低氧条件下的58公里长距离运行测试,这也意味着外骨骼技术有了在极端环境应用的可能性,或许能为高山救援、极地探索提供助力。

  全球外骨骼市场正在高速扩展,这个赛道已成为科技投资新风口。杭州外骨骼产品的应用场景正在从医疗康复向民生服务、工业生产领域延伸。杭州,或许会成为最早可以穿着智能助行外骨骼City walk(城市漫步)的城市。梁林超透露,目前杭州正在筹备以半山国家森林公园租赁点为起点,串联龙山、虎山、杭钢公园等景点,设计一条10公里的“助行绿道”。

  在他的畅想里,机器人技术不能仅是实验室里的高精尖装备,还要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让科技褪去冷硬的外壳,以最温暖的姿态服务每一个普通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机器人;爬山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