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山人徐建新决定再去一趟浙江农博会。
他和老伴准备好了一辆露营推车,11月22日一大早就出发了。“农博会上午9点半开门,我们得赶上最早的一拨人,不然奔竞大道3号门入口处这里要堵死。”
农博会准时开馆,市民如潮水般涌入,6个展馆顿时人头攒动,商贩的叫卖声、直播的吆喝声,伴随着讨价还价的热闹声。3500多家企业参展,40000多种土特产扎堆,从高山好物到深海鲜货,从非遗手作到电商爆款,浙江农业博览会已成为人们年底餐桌的“盼头”。
徐建新到国际博览中心1C馆挑选衢州胡柚时,他手里的露营推车已成为满满当当的“购物车”:四川牦牛肉、舟山黄鱼、三门青蟹、宁波蟹酱,还有开洋、藏香……
“农博会就在家门口,我们每年都来的。这里东西好,而且不贵。你瞧瞧这胡柚,很新鲜,我们儿子很喜欢吃,他在山东烟台当兵,我们买来快递给他。”说着,徐建新将一袋胡柚塞进了购物车。
和徐建新交流时,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来逛农博会的人都拉着各色“购物车”,如小拖车、婴儿车等,“购物车”里的货物来自全国各地,成为农博会的一道“风景”。
记者特意在一条过道上驻足观察了10分钟,共有21辆“购物车”经过,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载而归的喜悦——
来自宁波的王奶奶拉着一辆专门买菜的不锈钢小推车,虽然背影有些佝偻,但却步履匆匆。她的购物车里塞满了上海青、茭白、芋头、茄子、豆角,还有一包宁波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雪里蕻。
“奶奶,你咋买的全是素菜呀?”记者不禁好奇。
“侬晓得伐?这些都是好东西呀,有机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就得吃点好的。”王奶奶来杭州帮儿子照顾孩子已经5年了。这农博会,她年年都来的。
下午2点半,家住转塘的梁女士准备“打道回府”了。见到她时,她正在1楼的出口处歇脚,她的购物车里装着衢州山茶油、舟山海鲜,还有半个咸猪头。“我在这里歇会儿,我儿子他们还在楼上逛,他们还有一辆车,也都装满了。”梁女士手一扬,指向国际博览中心的3楼。
沈蔚奇的购物车不大,装着新疆干果、庆元蜂蜜、建德豆腐包、温州鱼饼、松阳煨盐鸡、玉环文旦,连车把手上都挂着两袋豆面。他是从绍兴赶来的,另外还约了三家人一起来凑热闹,没想到一进农博会,这也想买、那也想买,购物欲一下就上来了。
“这是我们三家人买的,看到这些好东西根本停不下来,现场看到好多人都推着小推车、露营车,发现自己的经验还是太少了,下次来必须人手一辆购物车。”沈蔚奇已经在规划明年的计划。
自1999年以来,农博会已成功举办了26届。农博会一头连产地,一头连市场,深受老百姓欢迎。老百姓的“购物车”满了,展商们也笑了。
萧山的朱老板,每天要卖600多公斤萝卜:“喉咙都哑了,一口饭还没吃嘞。”缙云烧饼大师赵一均每天要和面十来次,要做1000多个烧饼:“农博会这几天,展位前天天排长队。”新大康的柜员也忙得不可开交:“年底了,酱鸭和香肠都很抢手,每天要卖几万元。”初旭鸭舌5天销售额超140万元,老板说:“我两盒名片都发完了,还加了不少微信。”
今年是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五周年,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是重中之重。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何文炯看来,农博会已成为展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展销区域优质“土特产”的重要平台、带动农民增收共富的重要载体。他说:“农博会不仅能够加强交流、引导消费,而且能够促进生产,帮助农民增收,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农博会的‘购物车’,装着的不仅是土特产,更是市民们的一日三餐;装着的不仅是农民共富的小日子,更是浙江‘千万工程’带来的农村新变化。”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