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湖州 正文
吴兴区生态养殖技术成香饽饽 苏州师傅太湖南岸学养蟹
2016年09月21日 09:22:58 来源: 湖州在线-湖州日报 记者 郑嵇平

  浙江在线9月21日讯 原本在苏州东太湖里养螃蟹的农户,如今却从南太湖上岸,用新方法在池塘里养起了生态螃蟹,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吴兴区织里镇乔溇村一带。 9月13日,苏州人张丽华和丈夫又忙着打理起他们在村里的200多亩蟹塘,“下个月,就可以大规模出售了,以前是等到秋风起才有收获,现在这个塘一年四季都有收获。”张丽华笑着说。

  原来,张丽华家的蟹塘不仅养了螃蟹,还养了青虾、螺蛳,种上了苦草、轮叶黑藻和伊乐藻等水草。“这片蟹塘就是运用了我们推广的《大规格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在市水产站指导下,我们这套生态标准已推广了7年多,目前已经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区水产站的工程师杨丽丽说。

  就在这项技术开始推广的7年前,张丽华一家来到了乔溇村,开始了“陆上”养蟹的事业。与此同时,在他们一家的带动下,不少苏州养蟹户都纷纷“迁徙”到乔溇一带学习新技术,养起了“虾兵蟹将”。“南太湖的水环境有优势,我们就来湖州养蟹了。现在在内塘养,用的水是直接从太湖引的,水质够好。”同样在乔溇养蟹的陆红官说。

  水质优良、技术绿色,南太湖河蟹养殖的这份生态优势,引来不少像张丽华一样的苏州养蟹户。杨丽丽告诉记者,光吴兴区南太湖一带的苏州养蟹户就有近300户,养殖面积有2万多亩,并且都是运用了吴兴推广的这套生态养殖技术。

  走在张丽华的蟹塘边,记者看到平静的湖面偶尔荡起涟漪,表面上感受不到有多大的“乾坤”,但事实上,这片蟹塘底下暗藏玄机。“池塘种植的水草是蟹的天然饲料,螺蛳又是蟹最爱吃的鲜活动物性饵料,二者的用量都是要精确计算才能使生态链激活。”杨丽丽说,例如苦草、轮叶黑藻的种植,每亩用草籽量控制在50至150克,而按照每亩2万尾投放的青虾苗,在养殖过程中就成了消耗富余饲料、改善水体环境的“天然工具”。不仅如此,塘里还设置了蟹种暂养区、“只进虾不进蟹”的地笼等。“去年,我们每亩塘产了100多斤青虾和200多斤河蟹。”张丽华笑着说,这样一来,他们在每年亩均毛收入上,除了5000多元的卖河蟹钱,还有3000多元的青虾收入。

  乔溇村一带的蟹塘不仅有了双份收益,还因生态而省力。据介绍,由于使用了EM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生态制剂改善池塘水质。“所以塘里的水几乎不需要换,这套生态方法真的很省力。”张丽华说。

标签: 湖州;养殖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