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渚湖湿地
小船穿过高高的芦苇丛。莫涯在船头伏着身子,眼睛一刻不停地盯着水草丛。
“船停下,这里有。”话没说完,他便伸出手,用力拽紧网兜的支撑杆,使劲摇晃了几下手臂。一旁的罗小荣和姚生利见状立刻前来帮忙,3人合力,不一会儿就把七八米长的网兜清理到船上。
今年,德清朝着“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法建筑带入全面小康”的目标,建立“五水共治”长效机制。
近日,德清县下渚湖景区河岸护坡工程开始动工。下渚湖为什么要集中清理网兜?德清是怎样为湿地“把脉问诊”,做好生态环境的长效管理?
网兜“上岸”改善水域环境
莫涯他们仨是下渚湖景区管委会湿地管理服务中心的业务骨干。像这样的力气活,他们每天都要重复20多次。
“我们有一支6人的执法队,每周会巡逻两到三次。目前,已有近2万只网兜被清理上岸。”莫涯说,忙时要在水里“泡”上三四个小时不起身,有时还会夜巡。
罗小荣说,看着他们捞虾兜渔网得心应手,要练就这一身“功夫”可不容易。
下渚湖景区不仅港汊蜿蜒、大小不一,仅是一人多高的芦苇丛,已经成了虾兜渔网最好的“掩护”。
今年,下渚湖景区管委会还联合德清农业、水利、港航等部门,一同清理遗漏在湖岸边或港汊深处的网兜。
为什么要花如此大力气?
姚生利表示,老底子大家都用这种更为便捷的方法捕鱼虾。近年来,村民改行养起了草鱼、青虾,慢慢放弃这种较为粗放的捕捞方式,但网兜仍旧留在水中。
“鱼虾本就有自净水体的作用。一旦误钻进网兜而被成群捕捞,会造成渔业资源减少,湿地生态系统还怎么保持平衡?”
今年,下渚湖景区管委会组织工作人员对1400亩湿地水域进行地毯式搜索。“这个月开始,景区还将陆续进行增殖放流,改善湿地水域环境,保护渔业资源。”莫涯说。
清淤护坡注重长效保洁
湿地是“城市之肾”,离不开水的滋润。为了养护好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景区管委会花了不少心思。
“今年,景区将启动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进行湿地生态修复。”下渚湖景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景区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长效管理。“清淤工作一直在搞,没有落下。目前清理了5万多立方米区域,基本完成了全年的目标。”
淤泥上岸后,2万多平方米的芦苇苗“下水”了。“我们还会割掉枯萎的芦苇,再打上无害化处理过的泥浆,增加肥力,帮助幼苗生长。”
这些“小家伙”初长成后,不仅能丰富景区水生植物景观,还肩负着平衡湿地生态的重要职责。
得益于德清“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模式,目前下渚湖有6名专职环卫工人,进行保洁工作。
就在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殷鸿福在下渚湖湿地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
下渚湖景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届时,科研人员将配合做好湿地生态系统的总体规划和保护修复工作,为湿地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提供科技和人才的支撑。
国宝朱鹮栖息和美家园
下渚湖的美丽,离不开各方的努力。
湿地景区所在的德清下渚湖街道,村民积极参与“小沟小渠小池塘”大搜索行动,及时发现、清理房前屋后的小沟渠、小池塘,共同维护湿地景区的生态环境。
今年,德清县林业局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还完成湿地治理15000亩、植被恢复3000亩;坚持“植树也是治水”的理念, 完成平原绿化5420亩。
如今,下渚湖水质能够长期保持Ⅲ类水质以上,湿地景区更成为杭州市民节假日自驾游的首选地之一。
生态下渚湖,天高任鸟飞。2008年,国宝朱鹮栖息到了德清下渚湖。2014年,德清成功实现33只朱鹮野化放飞,去年首次成功地在我国江南地区实现野外自然繁殖。
从当年的10只,到如今的222只,8年多来,在下渚湖优质生态的滋润下,朱鹮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下渚湖湿地是长三角地区生态系统多样性高、原生态状况保持最完整的天然湿地之一,周边有着丰富的高大乔木,是朱鹮理想的栖息地。”德清县林业局局长俞新明表示,朱鹮对生存环境要求比较高,这也从侧面证明德清的生态环境好。
俞新明说,德清县林业部门还成立了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全程监控湿地生态以及朱鹮的“生活起居”。
随着德清“五水共治”的持续推进及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工作的加强,朱鹮将尽情翱翔于德清的绿水青山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