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3日讯(陈潇奕 沈贵方)长兴,镶嵌在浙江省湖州市的一块清润的玉,这里风云变幻,潮流激荡,是名声赫赫的工业强县;这里山明水秀、湿地相连,有绿水青山绘制的美好图景;这里人杰地灵,涵养了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大美长兴,以幸福为名,这是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随着新常态的发展,与时俱进的长兴以绿色为发展底色,在响起生态文明建设协奏曲的同时,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组合拳,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崛起了一片创业创富的芬芳沃土、财富涌流的膏腴之地,助力“两美浙江”铿锵前行、喷然勃发。
铁腕治水,重焕长兴梦里水乡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长兴县属太湖流域,平原河港交织,荡漾密布,山区为溪涧及山塘水库,为了营造“洁、清、净”的水环境,长兴全力打响“五水共治”攻坚战,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
历数这几年的“五水共治”,长兴走出了特色化的科学治水之路,且成绩显著。2014~2015年“五水共治”期间,按照“凡水必治、凡治必清”的标准,扎实开展治水工程。治理“三河”13条,打通“断头河”43条,清淤疏浚河道1253公里,实施“河长制”河道547条,县财政每年安排河道专项保洁资金800万元,对1659公里河道实行保洁全覆盖。2015年荣获全省“五水共治”最高荣誉——“大禹鼎”,2016年1月成功创建省级“清三河”达标县。如今,市控以上断面Ⅲ类及以上水质保持在100%,县控以上断面无Ⅴ类及劣Ⅴ类水质,在全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中长兴列优秀等次。
生活污水的治理直接关系到人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质量的提升。近几年,长兴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污水配套管网建设,改变了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的状况,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难题得到进一步破解,人居环境显著改善。2014~2015年“五水共治”累计投入资金38.29亿元,其中,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共完成175个村(居)治理工作,新增受益农户43145户,受益率达到72%,两年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荣获“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开展畜禽养殖业专项治理,完成存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65家、完成禁限养区及市级“九条河”沿河2000米内养殖场关停整治69家。
“大力推进饮用水源地生态片林建设,也是我们‘五水共治’的‘点睛之笔’。”长兴县环保局工作人员如是说,“供水是第一生命线,我们必须重视水源地保护,从源头张开生态保护伞,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在深入开展合溪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建设工作中,长兴县专门制定了《长兴县合溪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建设办法》和《长兴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合溪水库上游生态建设的实施办法》,积极引导和鼓励合溪水库上游乡镇,大力开展水源地范围内平原水田种植多年生农作物改造工程,通过政府专项扶持、乡镇统一流转土地,投入绿化资金近1亿元,三年新增水源涵养生态林1.62万亩,既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又显著增强了水源涵养能力,水库周边蓄水能力和生态环境明显提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三改一拆”,腾出美丽新天地
改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拆是为了更好地建,“三改一拆”是为了更好地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品质品位,从而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让群众安居乐业,拥有扎扎实实的获得感。
今年70岁的朱大爷在东鱼巷生活了近50年,他激动地说:“盼了多年,总算盼来了房屋改造。”说起东鱼坊,就是长兴人印象中的老剧院地块、茶叶弄。这个承载着长兴城市历史变迁的街区,地处繁华的中心地段,然而,这一带住宅陈旧的建筑风貌、促狭的居住条件、拥堵的道路交通,影响了这里居民的生活品质,也与长兴城市形象不符。
在反复调研和规划论证的基础上,2013年3月,长兴县委、县政府将老剧院地块列为全县“三改一拆”重点项目。从2013年9月10日,老剧院征地拆迁工作正式开始,这里涉及被征收户830户,涉及房屋建筑面积8.46万平方米,占地90亩。2016年3月10日,总投资达17.85亿元的长兴东鱼坊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正式启动建设。区别于一般的商业综合体,该项目在总体布局、建筑风貌、公共空间、商业业态等方面将历史文化和商业运作相结合。
借力“三改一拆”,老剧院地块成功改造成东鱼坊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拆出新天地”,在长兴这样的做法举不胜举。
截至11月23日,长兴县已累计完成“三改一拆”2098.3万平方米(其中,“三改”累计完成1588.6万平方米,“一拆”累计完成509.7万平方米)。特别是今年以来,长兴县进一步拉高标杆、争先创优,目前已完成“三改一拆”1211.6万平方米(“三改”完成952.6万平方米,“一拆”完成259万平方米),完成市下达任务280万平方米的432.7%,拆后利用率达90.07%,注重拆改结合、拆用结合,让“三改一拆”真正惠及百姓。
“三改一拆”是一项美丽事业,通过与美丽县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的结合,长兴坚持边拆违、边改造、边建设,让美丽遍地开花——解放路改造、张家村花园项目、长兴东鱼坊历史文化街区等一批城市有机更新、交通治堵项目在中心城市“三改一拆”行动中陆续开工,同时,投入资金约9000万元,在中心城区三个街道对所有城中村进行改造提升。
此外,更以新型城市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全域开展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累计创建美丽乡村156个(占比71%),培育建设试点(重点)中心村26个,90%以上的村庄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2012年,成功创建“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2013年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锦绣长兴,还以乡村旅游新面貌,以“春花醉人、夏果迷人、秋色诱人、冬食暖人”的特色吸引着八方来客。
同时,按照“能绿则绿”的原则,大力实施“亿万千百十一”绿化工程,实现“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目标,努力绿化造林,加快生态修复。目前,全县城乡绿化总面积48.5万亩,平原林木覆盖率达到36.9%,居全省前列。
绿色发展,
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围绕国家生态县创建,以整治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获批全省唯一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十二五”期间,长兴县先后开展了蓄电池、粉体、矿山、耐火、码头、水泥粉磨等行业专项整治工作,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腾笼换鸟,不仅改善了环境,同时也做优了产业,真正把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落到实处。
据统计,2011年以来长兴县先后实施了铅蓄电池、粉体、纺织印染、水泥粉磨、耐火、非织造布等行业转型升级。累计关闭“低小散”企业1200余家,淘汰落后设备1.53万台/套,腾出土地空间2679亩,投入平台建设资金9.4亿元建成粉体、新能源、新材料等专业产业平台,实施企业搬迁入园集聚发展,全县产业结构、布局得到有效优化,低小散产业格局明显改善,环境污染实现彻底治理,生态环境显著提升,走出了一条具有长兴特色的转型升级新路子。长兴县也先后获得“全国粉体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耐火材料行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等称号,并成为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地区。
在李家巷,因矿山资源丰富,曾经散落着235家左右的石粉厂,每年开采及运往外地的建材达600万吨,从业人员达1万余人。然而,企业在开矿、运输、生产的各个环节规范性不足,粉尘污染很严重。为响应群众呼声、彻底改善李家巷地区环境质量,长兴县以李家巷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治矿、治厂、治超”三治齐下,关停全部235家石粉企业,并重组为9家超亿元产值的规范、高档粉体企业,选址黄山和青草坞两大粉体行业产业平台,打造了“中国粉体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为了践行生态工业发展战略,更多的蝶变,在长兴大地发生,为产业的更新换代、转型升级带来了惊人的“速度与激情”。
铅蓄电池行业华丽转身,长兴县结束了铅蓄电池行业“低、小、散”的产业格局,技术装备也由手工操作为主转向全自动密封生产,配备高效治污装备,实现清洁生产。产品类型扩展到储能电池、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等众多领域。行业总产值由2011年的110.99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269.9亿元,利税由11.3亿元上升到14.9亿元,废气中重金属铅排放量逐年削减,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开展粉体行业整治。2012~2013年,长兴县关闭了全部343家传统“低、小、散”粉体企业,规划建设了320亩2个工业平台,按照“规模化、现代化、清洁化、一体化”的要求,新重组设备工艺一流、生态环保的规上企业13家。
耐火行业转型升级。根据“一企一策”规范提升,总投入技改资金12.8亿元改造生产工艺,并对101座窑炉全部实施“煤改气”改造。2016年3月,荣获中国耐火材料行业协会颁发“中国耐火材料行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通过扎实推进环境整治工作,长兴走出了一条以整治促经济转型、以整治促环境改善、以整治促生态自觉的,具有长兴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2014年5月,环保部正式命名长兴县为国家生态县。2015年8月,长兴县获批全省唯一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
“工业强县与生态立县是不矛盾的,二者相辅相成,以工业强县促进生态立县建设,以生态立县倒逼工业强县建设。”长兴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现在的长兴,亮出了“国家生态县”的新名片,在新一轮的新旧更替中,一方面大力推动节能增效,一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呈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共同成长、融合发展的大好景象,迸溅出新的火花,进一步拓宽、激发了长兴绿色工业的新空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