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90多名乡镇街道特种设备监管人员齐聚一起,在省特种设备培训基地上了生动的一课,课程既有特种设备理论知识,又包含突发事件应对操作,提高了基层监管人员安全监管的业务素质。
守住质量安全底线。今年以来,市质监部门持续强化特种设备安全和重点产品质量安全整治。特种设备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设备于上月底全部检查到位,共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2351家,发现存在安全隐患单位438家、隐患1635项,其中市政府挂牌督办4项,重大安全隐患40项,上月已陆续整改到位。重点关注产品建立“一品一案”监管、“一企一档案”,在排查中发现质量安全隐患56起,完成隐患整治55起。
在特种设备重点隐患排查全覆盖的基础上,市质监部门强化智慧监管,将使用单位的设备信息全部转化为电子档案,使施工告知、设备报检、监督与定期检验报告等实现网上流转,在强化动态行政监管的同时,也为满足“最多跑一次”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同时,升级改造特种设备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对特种设备的使用单位、设备数量、设备检测、使用状态等信息监管实现了动态可控、实时准确和高效智能。
在工业气瓶数字化监管全覆盖的基础上,今年,我市又将监管经验用在民用气瓶上。汲取前期各地因液化气泄漏引起燃爆事故的教训,市质监部门主动配合建设部门,加快推动“人瓶对应”的“二维码+条形码”数字化监管工作,目前已有近50%的气瓶实现了全寿命、全过程的数字化监管。
日用消费品、危险化学品及包装物、电线电缆和食品相关产品等都是民生关注热点,今年以来,通过县区自查、交叉检查等方式,全面排查产品质量安全,梳理出竹凉席、一次性竹筷、儿童服装等5类存在安全风险的产品,并有针对性开展专项整治提升行动。
同时,创新监管模式,推出“检测+专家”,把脉确诊,实现有效服务,“预警+稽查”,消除风险,实现有效监督,“抽查+复查”,无缝闭环,实现有效管理。截至目前,已邀请16名专家对我市4类产品的21家生产企业进行会诊,发现隐患27处,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
对通过“先证后核”简化审批程序获证的企业,严格事后监管。在一个月内安排专家进行现场审查,对现场审查和产品检验过程中发现不符合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对逾期未改的依法撤销生产许可证并向社会公告。对经后期查证承诺与实际不相符的,列入“黑名单”管理,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态势,倒逼企业强化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