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湖州市农业局了解到,11月23日23:02,“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在罗马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评审,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SH),是中国向FAO推荐的4个系统中,顺利通过本次评审的2个系统之一。截至目前,中国共有GIAHS项目13个,“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是浙江省第三个列入GIAHS名录的农耕生态系统。
桑基鱼塘系统是湖州地区先民遵循着早已有之的植桑、养蚕、蓄鱼生产规律,将桑林附近的洼地深挖为鱼塘,垫高塘基、基上种桑,以桑养蚕、蚕丝织布,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形成可持续多层次复合生态农业循环系统,至今其科学的物质循环利用链和能量多级利用依旧堪称完美。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在水塘中分4层充分利用了水体生物链,废弃物被循环利用,达到和谐共生零污染,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据史料记载,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形成始于公元前770-403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距今约有2500多年历史。湖州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古代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区域属于太湖南岸的古菱湖湖群,是“湖荡棋布,河港纵横,墩岛众多”的洳湿低洼之地,每到雨季,洪涝成灾。时值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吴、越两国在此筑塘、屯田劝农桑,修筑加固南太湖湖堤并连成一线,在洼地东西向开挖“横塘”,南北向开挖“纵浦”,形成“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的棋盘式塘浦排灌系统,确保了南太湖区水稻、桑蚕和鱼塘收获,堪称世界奇迹,比都江堰还早了200年。
到唐宋时期,种桑养蚕遍及千家万户,湖州成为全国蚕桑与丝绸织造中心、主要淡水鱼生产基地,促进太湖沿岸持续发展,形成繁荣的江南鱼米之乡、丝绸之府。1992年“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湖州先民向世界提供了洼地开发利用、生态循环发展的中国模式。
2013年,湖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11个部门联合组成的桑基鱼塘保护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桑基鱼塘保护与发展专题研究会,及时协调解决桑基鱼塘保护与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并颁布《湖州市桑基鱼塘保护区管理办法》,并将桑基鱼塘系统保护与发展纳入《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划定核心保护区、次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市、区两级政府每年通过专项资金,以项目补助形式对核心保护区内桑树补植、鱼塘修复、河道疏浚等给予财政补助,目前已投入保护修复资金1000余万元。
为保护湖州这个世界丝绸发源地,2015年6月,湖州开始向联合国粮农组织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时决定成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全面提升湖州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水平。
2016年11月7日,中国首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院士工作站在荻港村正式挂牌。湖州市政府签约聘请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和他的团队在2016-2018年三年间正式驻站开展工作。同时市政府与浙江大学、中科院地理研究所联手共建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开展“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以领先的机制和理念让这个活态的农耕文化遗产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源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