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湖州 正文
恣肆挥舞 廿载悟道
2018年07月09日 06:30:15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刘慧

zjrb2018070900009v03b002.jpg

借院作品《苍天有眼》

zjrb2018070900009v03b003.jpg

借院作品《一念乎》

  浙江在线7月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慧)静静地,打开那本还散发着油墨馨香的画册《东方之光·借院三法》——人们看见夏日的庭园里,有“雨点法”“乱柴法”“芭蕉法”营造的各色中国画……无论交搭重叠的方式,或者节奏雄浑的线条,还是垂直破裂的错落,都在借院笔下,互为交织,狂风造势,恣肆挥舞。这番竭尽全力的畅快,正与借院情投意合。

  借三法 开启实验之门

  夏日,雨打芭蕉。推开借院的画室,就如同开启一扇实验室大门——墙上那三幅《紫藤》就是借院“雨点法”“乱柴法”“芭蕉法”三法合一的最新创作样本。

  当然,更能代表他实力的,当属最新出版的《东方之光·借院三法》——他凭借书法功底,对书画的领悟,自信地建立了中国书画界一种非实用的新秩序,体现了书画艺术的纯粹性,构建当代中国书画的新式样。

  在这间画室里,你会看到,墙是被凿过的,毛笔是被剪过的,就如同他用以自勉的书法“一切都在顶上”一样,绝大多数人看不懂也不明白:书法为何这样写,中国画为何这样画?

  这些年,在追求属于个人符号的书画探索中,借院遭遇了从一片赞扬声到一片质疑声的过程。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借院凭优秀书法作品荣获兰亭杯全国书法比赛一等奖,一时声名鹊起,成为人们心中“大器早成”的艺术家。

  那时湖州飞英公园刚修复,需要在园内置放一块赵孟頫字迹的碑,主管方需要找一个赵体写得好的人为赵孟頫代笔。时任湖州市文联主席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借院。

  年少成名,志得意满。很长一段时间内,借院艺术之路一帆风顺。

  “然而,在我不惑之年,突然意识到,以自己的生命延续古人的生命,重新走回去,只是沿袭古人的传统,那就白活了。”江河之流,上清下浊。借院决定,跃过前代直接源头,创立自己的风格。

  这是一番“凤凰涅槃”的修行!

  20年前,沿着中国书画的河流溯洄而上,由近及远,在先贤吴昌硕的故乡安吉,借院租下了当地的“姚家大院”作为自己的闭关之所,并以“借院”为名,开始了长达20年潜心造艺的时日。创造了“雨点法”“乱柴法”“芭蕉法”之三法。

  2013年3月,“借院三法”绘画作品亮相香港《丹青中华》展览。同年11月,“芭蕉法”代表作《弁山春秋》入展法国卢浮宫中国书画艺术邀请展。至此,借院向外界开启了尘封已久的实验室大门。

  借自然 探索绘画之源

  如是这般,潜心20载,“雨点法”“乱柴法”“芭蕉法”又如何“三法合一”的融合、交错地体现在作品中,是人们感到非常好奇的。

  借院笑答:如果将“雨点法”比作是一个点的话,那么“乱柴法”就是一条线,而“芭蕉法”则是一块面。点笔聚气,拖笔散气,代表速度与激情;线条交叉,堆积成型,是大乱大治;铺设并列,密不透风,是磅礴气势。

  在借院众多作品中,记者发现他早期画的竹叶,似点非点、似竹非竹,好像不是用手画的,更像是用气吐出来的。

  原本,绘画之外,借院还是武林高手。

  “可以说,少年时在山区生活,有幸得到前辈指点,粗浅地学过少林、南拳,后来又学了太极、形意、八卦,渐渐地由外家拳法转为内家修炼了。”这些经历,无疑对借院的“三法”有深远的影响。

  回忆往昔,双目发光:那时候在山区里读书生活,借院有空就与同学们结伴到山中“拉柴”,回家之后劈柴生火做饭。这一番劳作在他心中留下了烙印,给了他创造“乱柴法”的灵感和勇气。

  借院笑言,古人作画从干净整齐中入手,再从干净整齐中走出,偶尔添点随意,但并未见真正杂乱。

  “过去的是,往往是今天的非,重复过去就是浪费生命。”借院说,他在年轻时将传统功夫做到了超常,却突然明白,“小改小成就,大改大成就,不改无成就。”古人的作品是用来改的,改就是学、就是创造,这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法。

  借院直言,他的创新从大乱着手,表现的松叶是一捆针与一捆针的交叉重叠;树干上的圆圈由柴捆与柴捆的交叉而成菱形状。竹的枝叶和梅花的枝干也同样由柴捆与柴捆的交叉重叠组成。“用他的意改变后的松、竹、梅造型,更形象地承载了我的情意。”

  山中担柴,是借院的旧式;窗前种蕉,成了借院的新法。

  “早在10多年前,我就在自家院子里种了几株芭蕉,在一个狂风大雨的夜晚,芭蕉恣肆狂舞让我无法入眠。走到窗外,我看到了一幅如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一般搅动翻滚的画面。这是我内心深处一直寻找的激情澎湃。”

  不可否认,借院是接受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滋养,但却不为取悦于大众而再现前辈大师们已经成功的笔墨形式。由点到线再到面,这是一条艺术创新之路,也是一条孤行之路。

  借意境 追寻东方之光

  夏日午后,窗外雨帘透过一丝光亮,照射在偌大的画案上。

  “你看见了吧,光可以照见绘画中的灵魂,是全世界画家趋之若鹜的目标。抓住了光,就抓住了全人类的目光。”借院的话是否暗合了他画册为何要取名“东方之光”?

  在借院心底,是“意”操控了他作品的灵魂之“光”。

  借院解释,“意”潜在人的心中,且各有各的不同,但总的来说,“意”还是有度、有式的。度和式,才造就了个人独特的艺术模式。把心中的“意”转化为可触可见的艺术模式,需要有一个引领和训练的过程。

  “当然,这也是我这20多年来一直寻求的自我突破。”借院打比方说,以山水画为例,倘若不跟着诗的节奏,只要狂风吹来,山中的房屋、树木、人等所有大自然的物体皆能因风起舞。意到之处,山石也可随风倾倒,排山倒海之势才能真正淋漓尽致地表现。

  “我一直生活在意中。如果没有意,我将无法动笔;以他人之意让我创作,我更无处下笔。我必须真心诚意、全心全意地对待我自己的意,我在为意而艺。”对大自然和艺术的尊重和热爱,便成为借院与世无争的处身之道和修行之道。

  不破不立。借院用3年时间完成了“三法合一”。如今凝神再看借院的作品,就仿佛进入了一片原始森林,一棵棵参天大树,奇异、挺拔、坚硬,一股远古的光从后面透射出来。

  借院诠释——画家应该感知天光,一种看不见太阳或月亮的自由的光,这是美好、和平、希望之光。

  也许,正是在定义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心系时代”让借院感悟到,绘画和国家的命运相一致。眼前,这本厚重的《东方之光·借院三法》所聚集的全新作品,足以证实他由“意”而“艺”的绘画之道。

  淡泊之守,花开如意。

标签: 作品;绘画;东方之光;中国书画 责任编辑: 金英磊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