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湖州 正文
童装名镇的产业之变管理之变城市之变——里里外外看织里
2018年09月10日 06:48:12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裘一佼 钱祎 毛玫菁

1.jpg

织里镇持续推动“生产进园区”,童装产业示范园在不断扩大、升级。

  浙江在线9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裘一佼 钱祎 毛玫菁)在全国4万多个乡镇中,湖州织里镇有些特别。

  虽然是个镇,但人口达45万,接近中等城市规模;虽然没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但有中国最大规模的童装产业集群;虽然流动人口激增、社会环境复杂多元,但新老织里人共建共享美好家园,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2∶1……

  在“童装城”“特大镇”“小深圳”的外表下,织里的“里子”更让人惊喜。曾经南太湖畔的“穷乡僻壤”,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接连不断创造财富的奇迹、一刻不停追求宜居宜业的梦想,如今更是奋力成长,努力解答千万乡镇在推进城乡深层次融合发展中遇到的共性问题——

  作为城市和乡村的连接点,城镇如何激发内生活力?如何完善城市功能?如何增强辐射能力?如何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镇织里,正大步向前。

  “童装城”的织里时间

  要说谁对时间最敏感,织里人一定是其中之一。刚入秋,织里灯火通明的设计中心、生产车间里,人们就在为明年的春夏季童装做准备。

  “服装看巴黎,童装看织里。”当地人毫不掩饰对童装产业的自信,这般底气,有着充足的实力作后盾。织里一分钟,能生产童装2000件,达成网络交易50万元;织里一年,童装销售额超500亿元,占国内童装市场的一半,有“中国童装之都”的美名。

  飞转的“织里时间”,让当地1.3万余家大大小小的童装企业不约而同“对表”。“跟上脚步意味着已经慢了一拍,跑在前面也不忘后有追兵。”马伟忠是土生土长的童装经营户,20年线下打拼后,他成为织里涉足跨境电商第一人,经营的“布衣草人”仅海外电商市场的日均销售额就超1000美元。

  “织里是一个充分竞争、合作、共享的大市场,分工协作最紧密、反应速度最快。”宁波人陈华姣到织里“二次创业”,在美国从事童装行业的女儿胡群雅被吸引到此,母女俩创办“弗兰尼尔”品牌,与国内一线服装品牌合作,做供应链整合,在业内小有名气。

  在织里,企业和产业的活力展示着小镇特有的韧性。从改革开放初期家家户户踩缝纫机、全国各地跑市场开始,“农民创业”历经艰辛,“织里童装”声名远扬。

  生产园区、面辅料市场、线上交易、设计中心、设计大赛……纵观近年来织里童装的业态和模式之变,每一步都踩在了点子上。童装虽小,但织里在波折中实现新飞跃,在方寸间做出大生意。

  “‘八八战略’其中一条就是‘进一步发挥块状特色产业优势’,织里人做强童装产业的信心始终没有动摇。我们把童装产业看作织里整个产业生态的基础,把童装产业发展带来的人口集聚效应,看作未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源动力。”吴兴区委常委、织里镇党委书记宁云说。

  对产业的珍视,促使织里人一次次拨快“织里时间”。随着童装上市企业总部园、中国童装学院、童装名品城、产业示范园区、童装物流园区等“重磅”项目开始落地,织里正开启新一轮童装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国际童装之都”。

  “特大镇”的绣花功夫

  织里有两座雕塑,讲述着不凡的城市故事。

  一座在入镇口,名叫“织梦”,三名织女背对背挽手成圈,矗立于石柱上,象征织里人齐心建设美好家园;另一座在镇中心,名叫“涅槃”,一只凤凰冲破重重束缚,作冲天之举,象征织里再次腾飞。

  织里曾面临发展的阵痛。12年前,“两把大火”烧出了产业粗放发展带来的安全隐患;7年前,一场群体性事件揭开了经济迅速发展中的社会矛盾。是一关了之还是浴火重生?织里根据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痛下决心进行转型升级,花大力气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从小村到集镇、中心镇,再到浙江首批“小城市”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织里经历着脱胎换骨的变化。但是“特大镇”面临现实问题——中心城区每平方公里人口约1.8万,是全省平均人口密度的30多倍,如何克服“镇”的局限,提升“城”的品质和能级?

  织里的回答是:拿出织里人的绣花功夫,精准施策。

  有形的变化,是一个个“不打烊”的社区。2014年,织里镇针对社会管理“小马拉大车”的矛盾,新设了4个二级街道和2个办事处,609名乡镇工作人员下沉;街道(办事处)又下设17个社区、34个行政村,赋予社区相应的职能权限,人员进一步下沉,这让社区不仅有发现问题的“眼睛”,更有了全天候解决问题的“手”和“脚”。

  振兴街道东盛社区,就拥有行政执法、安全监管、市场监管等6个条线的职能权限。社区书记沈水娣介绍,社区内有24个全科网格,每个网格配备4至5名工作人员,以往“管不着”的流动摊贩、违建管控、市政设施、卫生保洁等,现在全都“马上就办”,“真正将服务深入到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

  无形的变化,是越来越“聪明”的城市。2013年,面对人口激增和产业“低小散”的问题,织里实施“智慧织里”项目——这被列为省政府20个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项目之一。从一开始,“智慧织里”的研发重点就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安防、安监、人口管理、消防等领域,并起草5项国家标准。

  以织里街头的500多个消防栓为例,支撑它们的是“智慧监管”“智慧预警”“智慧用电”和“智慧用水”四大系统。现在,织里消防栓完好率达到98.79%,消防灭火救援效能提升近20%,做到了“聪明”又“靠谱”。

  出自织里的城市管理经验,正在被推广和复制。织里人没有止步,正以城市精细化管理为目标,重点解决垃圾分类、装修管理、交通秩序等十个方面的问题,或许不久就会出现更多的“织里秘方”。

  “小深圳”的城市气质

  晚上10时,织里的夜生活仿佛才开始,路上车水马龙、街上人来人往、商铺大门敞开,似乎未曾有过黑夜。

  “小深圳”,织里人这样称呼家乡。织里45万人口中有35万来自全国各地,各种方言、生活习惯、文化的交融,为织里增添了开明开放的城市气质,人们感受到热情的邀请:“留下来!”

  温州人李云品,原本只是到织里来进货,却被这里的经商环境打动,干脆在织里创建“德牌”,两年内就在全国开出了1000家加盟店;来自武汉的姜攀,才25岁就在童装公司带领团队,他决心扎根织里,因为这里有最好的舞台;来自江西的雷欢欢和来自安徽的谢雅文,在设计和品质监控上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有了清晰的职业规划……

  织里是很多人的“梦工厂”,“人”正是织里最大的资本。当大城市开启“人才争夺战”之时,织里瞄准熟练的技术工人、优秀的产业工人,通过人力资源产业园平台和地校合作项目,进行订单式、多维度培育,提高产业与人才匹配度,不断优化人口结构。

  不过,织里人深知,仅用产业来吸引人、留住人还远远不够。曾经的织里流传过这样一句话——“遍地是黄金,遍地是垃圾”,让人望而却步。在经过三轮全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和入选国家第三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后,织里找到了“核心要素”——产、城、人。

  看似普通的字眼,却是新型城镇化中急需破解的命题。细看织里近些年的变化,就能发现产、城、人正在相互融合、走向良性互动。

  公共资源不够多,织里重点以童装产业转型升级为龙头,推动老镇区有机更新,对3800户城中村、旧城区居民进行搬迁,对3000亩旧厂房进行“退二进三”,拆出的土地主要用于学校、医院、文体、公园等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建设;

  民生项目不够全,织里加快推进城市路网、农贸市场、停车场、邻里中心等项目建设,近年来投资近百亿元新建、扩建城市公共服务项目,吴兴区人民医院、吴兴区实验小学、文体中心、利济文化公园的相继落成,大大提升了城市品质;

  覆盖人群不够广,织里组建新居民事务所,完善流动人口网格化综合管理模式,每年为近800名新居民子女提供公办学校读书名额,创新新居民异地就医结算制度……

  在不久前公布的2017年度全省小城市培育试点考核中,织里镇名列第一。织里的里里外外,有一种力量贯穿始终,那就是敢想敢为、创新创强、开放开明。

  期待织里“织”出更美好的未来。


标签: 童装;织里镇;童装产业;产业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