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旧金山至圣何塞,一条贯穿南北的101公路把苹果、谷歌等耳熟能详的科创企业串联起来,形成世界闻名的高科技创新走廊。万里之外的中国德清,正对标国际先进的发展经验,以交通要道为牵引,谋划产城融合、区域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近日,德清产业新城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暨“雷甸304”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发布会,在德清县雷甸镇举行——沿着304省道(雷甸段)打造一条创新轴线,作为创新驱动内核,新旧动能转换引擎的新内涵,呼之欲出。
作为德清临杭桥头堡,雷甸镇与华夏幸福合作共建的德清产业新城,将推动雷甸镇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为雷甸镇融杭发展、产业升级注入创新活力,更成为德清精准“接沪融杭”,谋划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和“助推器”。
临杭发展“金名片”
自2001年余杭撤市设区以来,作为德清临杭桥头堡的雷甸镇,接连抢抓德清无缝对接杭州、杭州产业“退二进三”等机遇,积极谋划临杭经济。
得益于优越的区位,这些年,鼎力机械、升华临杭物流园等大批杭资企业、现代化产业园落户雷甸镇。“工作在雷甸,生活在杭州”,逐渐让这座临杭小镇习以为常。
同时,从2000年的5亿元,到2017年的118亿元,雷甸镇规上工业产值一路上扬。这其中,杭资企业贡献大约超七成,演绎了跨区域发展的“速度与激情”。
穿境而过的304省道,将大运河南北两岸串联在一起。以此为纽带,杭州德清“同发展、共呼吸”,雷甸镇更是依托这条区域一体化的“大动脉”,集中规划临杭产业带。
雷甸镇经发办主任鲁兴良介绍,为了更好地服务杭资企业发展,雷甸镇沿着304省道(雷甸段)从北向南,布局了以集镇为中心的老工业区、新利工区区块、塘北工业区块等。
“其中,新利、塘北两个区块主要针对的就是杭资企业。”鲁兴良说。
以路为媒的产业交流,每天都在这片区域里上演。车水马龙之间,雷甸镇逐渐叫响德清临杭桥头堡的新名片,也让更多杭资企业,认识了这片临杭的创业创新热土。
只不过,在德清融杭初期,雷甸镇对于高端融杭、产城融合发展,没有太明晰的定位。以产业和项目为例,彼时,“先招引,后规划”成了最明显的特征。
产城融合新高地
“雷甸304”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如何赋予304省道(雷甸段)新内涵?雷甸镇如何把握机遇,全力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的融杭发展新标杆?
雷甸镇的规划是,沿着304省道(雷甸段)建设以高端装备制造、汽车核心零部件为主的产业园,着重打造电力电气、仪表仪器、高端数控装备、新材料等为主的科创产业园。
在此基础上,完善区域内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科创孵化服务平台、商业社区服务平台等产业服务平台,高质量推进304省道(雷甸段)沿线立面改造,提升核心节点景观的整体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雷甸镇还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完善交通、科技、产业、信息等共享机制,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人才、发明和科技深度融合,打好“临杭牌”和“创新牌”,加快产城融合的脚步。
当天的发布会上,雷甸产业信息港大厦、雷甸科技园科研大楼建设项目、电力电气装备产业园项目等8个项目举行开工仪式,为雷甸镇临杭发展注入新活力。
雷甸镇党委书记夏永明表示,雷甸镇将发挥零距离融杭的优势,吸引高校系、海归系、名企系、浙商系等四股创新力量,力争打造成德清科创孵化大走廊、产城融合新高地。
“作为德清临杭桥头堡,雷甸镇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契机,加速优质项目和企业落户,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产业能级,探索一条德清临杭乡镇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夏永明说。
交通引领兴产业
光阴倏忽。在时光轮回演变中,交通路网对于区域融合而言,愈发凸显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3年7月,杭宁高铁开通。13分钟的时空距离,让杭州德清的“同城生活”不再是梦;2017年,杭海城际铁路正式开工,“名校轻轨”的融杭新时代已触手可及……
这些,都是近年来杭州都市圈加快构建“一小时通勤圈”,以交通带动产业兴旺,产城融合的生动实践。
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查志强表示,不论是长三角一体化,还是杭州都市圈深度融合,交通路网始终是区域交流合作的基础,扮演着不可比拟的关键角色。
回首曾经的临杭桥头堡雷甸镇,沿着304省道布局的产业,已不可避免显露出发展疲态:产业集聚度不高,龙头效应不强,创新驱动不够,基础配套不全。
去年7月,带着区域合作的一揽子产业提升方案,华夏幸福走进德清,在雷甸镇建设运营产业新城,为德清产城融合,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打开一扇新大门。
此次,“雷甸304”新旧动能转换战略的发布,是华夏幸福与德清政企合作推动区域融合的再深化,也是德清临杭乡镇寻求新旧动能转换的有益探索。
304省道贯穿雷甸镇全境,是当地对外开放的交通主干道。华夏幸福德清区域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合作,双方将以304省道为牵引,积极对标波士顿128公路、硅谷101公路形成的科创经济走廊,借势沪杭创新经济,形成雷甸镇产业兴镇的特色之路。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