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诺奖得主莫言、勒克莱齐奥与浙大师生谈文学 文学超越时代
2016年05月25日 09:01:00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周炜

  浙江在线5月25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曾福泉)分别于2008年和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大师——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和中国作家莫言再一次碰面了——在初夏的杭州,快雨初晴的浙江大学校园里。5月24日下午,近千名浙大师生和爱好文学的市民来到浙大“学术大师大讲堂”,聆听他们的对话。

  两位文学大师近年来多次在中国见面,不过这是76岁的勒克莱齐奥第一次来杭州。他身材高大,穿一件黑色衬衫,身着黑色休闲西装,略显瘦削。浙大副校长罗卫东送给他两件礼物:一幅苏轼《前赤壁赋》书法作品和两瓶中国美酒。勒克莱齐奥在接受专访时告诉本报记者,他很喜欢茅台酒,但是对中国文字的兴趣更大。他说:“同为文字,书法比文学更为直观,汉字书法传递了物质性的形象,看书法可以让我身心平静。”

  这位法国作家对中国文化兴趣浓厚。他沉醉于老舍的作品,到北京探访胡同,在南京大学担任兼职教授,并在2015年的寒冬坐火车到山东高密看望莫言的老父亲。莫言在接受专访时说:“我们虽然语言不通,但心灵相通。今天又见到勒克莱齐奥先生,心里感到很温暖。”

  颇有私交的两位作家在全世界拥有极多读者,同时还是大量文学研究的对象。诺贝尔奖得主是最为人们所关注的,有人问勒克莱齐奥获得诺奖是否给他招来一些误解,这位法国人坦率地说:“不必把诺贝尔文学奖理解成一个诅咒。实际上它提升了我的知名度。莫言先生获得诺奖后,译介到法国的作品也大大增加了。”

 6岁开始写小说

  勒克莱齐奥和莫言的对话围绕“文学与教育”这一主题展开。两人首先谈起了各自走上文学道路的经历,以及文学对于自己的意义。对于两位作家而言,文学显然天然地拥有教育的功能,它给予人心灵滋养和灵魂启蒙。

  勒克莱齐奥的童年在战火中度过。他和听众分享了一段难忘的往事:6岁时,他和母亲一起从法国坐船到非洲,和在尼日利亚的父亲一起生活。在漫长、寂寞的航行中,勒克莱齐奥拿起笔开始写小说,小说的主角是一个寻找亲人的非洲孩子。“这是我最早的创作。”勒克莱齐奥说。

  法国作家还回忆起自己的阅读经历。“读书赋予了我想象的力量。等年纪稍长,文学还促使我的自我意识和道德力量的觉醒。”勒克莱齐奥说,“就像杰克·伦敦的一篇小说里写的,在雪原上与狼搏斗的猎人靠不断运动手指来提醒自己还活着,文学同样具有这种力量。”

  勒克莱齐奥说,之所以喜欢老舍的作品,正因为其展现了一个已经消逝的世界,文学的想象力以及伤怀之情令人动容。这引起了莫言的共鸣。浙大资深文科教授徐岱问他如有来生是否还当作家,莫言说,还是继续写作吧,保留着对世界的神秘感和神圣感,文学的想象也会使生活更有劲头。

 莫言选择不“莫言”

  勒克莱齐奥对中国文学尤其是五四一代的文学创作了解颇深,这在西方作家中并不多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常来中国访问,回国后朋友往往想知道他参观了这个文明古国哪些雄伟的古迹。“我告诉他们,中国确实有许多壮丽的遗迹,但中国的文学传统更是一个无形的古迹。”勒克莱齐奥说,“文学是超越时代的,它能够比石头筑成的长城更加不朽。”著名翻译家、南京大学教授许钧刚把这句话翻译完,现场就爆发出热烈掌声。

  中国的古典文学群星灿烂,现代文学群峰耸立,但如何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就众说纷纭了。面对这一问题,莫言并没有选择“莫言”。他说,鲁迅那一代作家是现代汉语文学的开拓者,到了他这一代,是享受者、完善者。文学成就的比较见仁见智,“但当代作家至少可以说,我写出了鲁迅没有写过的作品。”莫言这番话同样赢得了热烈掌声。

  两位作家的话道出一个事实,多少年来,对于中国青年来说,文学不仅是教育的形式,更是教育的内容。正因为文学具有如此重要的教育意义,才吸引了一代代优秀人才投入写作。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快餐式阅读,文学经典被冷落,有人甚至发出了文学消亡论。

  勒克莱齐奥和莫言都认为,只要语言没有消亡,文学就会永远存在。莫言说,不管对于作者还是读者来说,文学带来的语言审美趣味都是人类满足精神需求所不可替代的方式。勒克莱齐奥说,正如科学创造物质世界,文学是对于语言的创造;文学的存在对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平衡至关重要。

写作有点像做梦

  两位作家被邀请给怀有文学梦想的青年提供一些过来人的经验。读者很想知道,他们创作的时候,心里是不是会预设一个虚拟的读者?

  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勒克莱齐奥说,写作有点儿像做梦,很难想象这梦是做给哪个人看的。大家都笑了。他继续说,写作不能失去自我,“在写作中,有时我觉得自己像一个寻路的孩子,有时像一个害怕死亡的老人……”

  莫言则更进一步,谈到研究者和批评家的问题。他坦言自己作品里的许多内容可能并无别人分析的那样具有种种深意。“他们问我许多问题,其实我写作时均不曾想到。”莫言说,“只好奉劝他们,如果研究还没正式开始,最好赶紧换一个题目。”听众大笑。

  “最关键的,要始终保持那份爱。”勒克莱齐奥没有明确阐释这“爱”的含义,他既是对自己说的,恐怕也是对读者说的。这既是对文学的爱,也是对生活的爱。

标签: 克莱齐奥;文学;作家;写作 责任编辑: 程永高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6052531575008125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