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勇
朱红
浙江在线8月5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陈雷 柏建斌)在中国,这可能是唯一的特例——风景区就在城市之中,说的就是杭州的西湖。
无论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还是上下班的本地居民,都可以通过公交车、民航大巴、出租车、公共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来到南山路、湖滨路、北山街,还有杨公堤。杭州人的幸福之一,就是这样在山水之中路过,随时可以驻足;更可以在下班后,开车绕湖一周,打开窗,让温柔的夜风和如洗的月光,抚去一天的疲劳。
如今,走在熙熙攘攘的延安路,不但是西湖真山真水就在眼前不远处,偶然一抬头,你还能看到一幅长达142米、17米高的水墨长卷,展示一个来自艺术家眼中的人文西湖。
就在杭州人流量最大的地铁站——龙翔桥站的地面上,工联大厦延安路292号整幢楼,几乎就变成了一幅画。虽然树荫掩映了一部分,但老杭州们仔细一看,可不就是完整的西湖十景嘛!
这幅名为《西湖揽胜图》的两位创作者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两位画家,擅长花鸟的刘海勇和擅长山水的朱红。
为什么工联大厦的这个位置会变成《西湖揽胜图》的载体呢?这起源于工联大厦负责人的灵光一现。
中国美院教授、中国画系副主任刘海勇告诉钱报记者,2016年4月初接到了工联大厦方面的邀请,当时面谈时,注意到筹备部门已经有了一些设计稿。“原先他们也想用大尺寸的照片进行喷绘加工,但是呢,找这么大尺幅的照片有难度,而且纯粹的风景照片也不够有艺术气息,所以就联系了美院,希望能有一幅原创作品来表现人文的西湖山水。”
在计划中,需要在4月20日左右完成纸本作品,然后由工联大厦方面送去进行专业高清扫描、放大20倍的喷绘制作,所以创作时间很紧迫。刘海勇和朱红两位教授沿着西湖多次勘景,把西湖看了又看。最后,他们站在工联大厦的楼顶,终于想到了一个最终被各方都认可的创作方案:以站在工联大厦看西湖的视角去经营布局画面。
今天,当你身在湖滨路和延安路一带,一边能看到西湖的真山真水,一边能看到工联大厦上的人文西湖。这一虚一实,相映成趣,无论是内行还是外行,都能同时看到热闹和门道。
“西湖全景的题材在历史上也有,但并不多见,因为以一个湖为中心的画面构图很有难度。”刘海勇说。
把《西湖揽胜图》看成“西湖变形记”吗?大家都知道绘画是一种艺术再创作,尤其是中国画的创作,并不是像摄影这样有“一”画“一”,往往画的是画家心中的那个“山水”。也有不少人读书时读到过,“看山不是山”是艺术家在创作发展中的一个必经过程。
刘海勇老师告诉钱报记者,创作方案讨论出来后,他和朱红老师的初步意见都是——作品肯定不能是相机拍摄一般的照片。
首先,杭州西湖自古文化积淀深厚,中国山水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既是内容,又是载体之一;
其二,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及布局灵活的长卷形式,较适合表现西湖的灵秀、淡雅之境;
其三,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中融合着画者的艺术个性、性情、文心、思想等,比一般的风景摄影作为外立面装饰,可能更富有表现力和人文气息。
“创作以‘淡妆’、‘半晴半雨’、典雅的诗之印象立意,景致的取舍、剪裁,虽然按照实际景点位置为序,从左到右依次城隍阁、南屏晚钟、花港观鱼、曲院风荷、双峰插云等著名景点,一直到最右边的断桥和保俶塔结束,但突出表现了一些重点,比如孤山白堤与保俶塔一带,布局在画之右端,刚好在转角处墙面,画得较对比丰富,与中段湖面之平整形成虚实对比而相互映衬。”
“与朱红老师讨论初稿时,就确定以虚实相生的微波贯穿在全幅之中,确立为典雅诗品的基调;画中几条横向布局,如近景南山路至六公园一公园一线、中景苏堤与白堤一线、杨公堤一线、龙井北高峰一线等四五条横向气势线,这样处理,从视觉上有利于将西湖表现得更开阔、舒展,着力呈现典雅之境、和谐之美。”刘海勇老师说。
执笔作画的朱红老师也特地提醒大家,这是一幅带着“拐弯”的画。这幅水墨画的原稿有720厘米长、80厘米高,被等比放大了20倍,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喷绘技术,喷绘的材料看起来也有类似宣纸的纹路。
在五光十色的繁华延安路上,当你看到一幅仅以黑、白、灰的水墨笔触表现的西湖山水,这样中国传统艺术样式中的山水画卷,是不是会让你想起杭州老市长苏东坡、白居易创作的那些脍炙人口、传唱千年的经典名作?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艺术家心里是不是也有一千个不同的西湖?
这幅长142米、高17米,总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相当于5个篮球场的巨幅水墨山水《西湖揽胜图》,只有在白天能看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它会像百叶窗一样被收起来,露出背后的LED屏幕,播出视频节目。
朱红老师是苏州人,但在杭州度过了大学生活,1987年毕业于中国美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并留校任教。刘海勇老师,浙江乐清人,1998年毕业于温州大学美术系,1999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专业,毕业后也选择了留校教学。
至今,他们都与西湖结缘多年。
朱老师喜欢幽静的西湖,刘海勇老师尤其喜欢三月的西湖,“微波的显隐变幻,湖上小雨的各种喜怒哀乐。”
在延安路,钱报记者偶遇老杭州楼女士。她说:“看了这幅画,我瞬间满满的幸福!”因为两位画家画的西湖,才是她记忆中那个陪伴她长大的西湖啊。
你看,艺术家和老百姓,在西湖之美上,心意也都是相通的。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