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西湖区:发挥西湖文化品牌效应, 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名区”
2016年08月31日 07:54:00 来源: 浙江日报 包 勇 高静玮

11.png

  从打造“文化大区”到“文化强区”再到“文化名区”;从争创“文创产业示范区”到“全省文创产业第一区”再到“全国文创产业品牌区”……

  从这递进式目标上不难发现,西湖区不断提升发展标杆,把文化作为提升国际化的核心要素、特色品牌,发挥历史人文优势,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展现历史与现实交融的独特韵味。

  构建“一带三圈五核七示范”文创产业格局

  “西溪,且留下”。1000多年前,宋高宗赵构看到小桥流水、芦花似雪的西溪美景,不禁发出一声感慨。如今,西溪湿地美景依旧,历史文化中却增添了文化创意,形成独具西湖区特色的西溪创意产业园。

  在这不到1平方公里的园区内,集聚了华策影视、长城影视等28家影视企业,创作并被摄制播出的影视作品占杭州市72%以上,占浙江省55%以上,占全国黄金时段播出量的15%。

  西湖区强劲的影视产业实力,吸引来了第30届电视剧“飞天奖”颁奖典礼,这也是它自1980年创办以来,第一次“飞”进浙江杭州。

  西溪创意产业园仅仅只是西湖区文创产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西湖区全力推动“一带三圈五核七示范”文创产业集聚区建设,也就是发挥之江沿钱塘江文创带的领航作用,打造影视、广告、设计三大产业辐射圈,促进文创教育培训、文化会展等五大新兴核心产业快速发展,在文化事业与文创产业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等七个方面打造全国示范品牌。

  目前,西湖区拥有之江文创园、西湖国家广告产业园、杭州数字娱乐园、西溪创意产业园等文创园,活跃着1万余家文创企业。

  还有西湖区正在打造的艺创小镇,集聚国内外艺术教育、文化创意与网络经济的优势资源,通过“美育塑造”“文创智造”和“生态织造”,构建全球最大的艺术教育社区,全国最强的文创设计航母、全民共享的艺术生活家园。打造具有新文化江南风貌的山水田园式特色小镇。

  位于杭州之江文化创意园内的凤凰·创意大厦,是一幢集创意办公、LOFT办公、特色精品酒店、展览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节能、高度集成、安全舒适智慧楼宇,是艺创小镇的重点产业平台。它坐拥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音乐学院的丰富人才资源,着力打造成为具有园区管理、服务、对外交流、展览展示、产业孵化、创业投资、商业配套等集成功能的核心平台。

  2015年,西湖区文创产业增加值322.16亿元,占GDP比重36.27%。

  但西湖区并不满足于此,目前西湖区正以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总部、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等为重要资源平台,加强与互联网内容的深度融合开发和利用,强化数字内容等新兴产业的培育,进一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升西溪创意园、之江文创园品质,积极引进国际文化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打造和输出一批文学创作、影视戏曲、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本土文创精品。

  保护与传承让西湖文化再繁荣

  “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寸芽生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乾隆帝在南巡杭州时,曾畅游龙井并品茶,作出《坐龙井上烹茶偶成》诗一首。

  西湖龙井,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200多年,是杭城一张响亮的名片。西湖区是龙井茶的主产区之一,为了能将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每年都要举办龙井炒茶王大赛。

  西湖区茶文化,一“红”一“绿”,享有盛誉。与西湖龙井齐名的还有双浦镇的“九曲红梅”,早在1886年,就获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奖。如今通过西湖区的扶持和推广,“九曲红梅”的采制技艺也被很好地传承下来。

  这,是对文化的传承。西湖区深知,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上,西湖区先后开展了对西溪文化、西山文化等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出版或完成了《西溪丛书》《西溪文献集成》《西山揽胜》等历史文化书稿,恢复和打响了“开茶节”“花朝节”等一批传统文化节日。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现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个,省级8个、市级2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个、市级文保点11个;省传统节日保护基地1个、省非遗旅游经典景区2个、省非遗宣传展示基地1个、省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2个、省非遗传承教学基地1个,还有1个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个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1个省传统戏剧之乡。

  文化保护,西湖群众也主动参与了进来,自发组建了西湖非遗展演团队,展演团整合全区包括非遗项目传承人在内的各类非遗人才200余人,让西溪小花篮、转塘民间小调、上泗竹马、西溪哑目莲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展现在世人面前。

  目前,西湖区正进一步挖掘展示西湖文化、钱塘江文化、西溪文化、之江文化、西山文化、茶文化、留下千年古镇等文化内涵;推进西溪湿地、钱塘江古海塘等文化遗址保护和开发,传承弘扬西湖龙井茶采摘和制作技艺、九曲红梅茶制作技艺、蒋村龙舟胜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

  打造“15分钟文化圈”

  增强文化软实力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外桐坞文化礼堂里传来阵阵中小学生朗读《弟子规》的声音。

  “孝”是外桐坞文化脉络的根,这里80%的村民都是仇氏后代。仇氏历来注重孝道,前有仇牧,忠义楷模;后有仇览,忠孝典范。

  像这样,结合地域群众文化打造的文化礼堂在西湖区还有很多。走进这些规模各异、千秋独具的文化礼堂,就能了解一方水土在时间纵轴上的来龙去脉、起承转合。

  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和建设,是文化“软实力”表现之一。

  近年来,西湖区从辖区群众不断增长的文体活动需求出发,累计投入近5亿元,全力完善三级公共文体设施网络,打造“15分钟文化圈”。

  目前,西湖区拥有各类文体设施741处129.41万平方米,其中文化设施222处18.1万平方米。11个镇街已建成综合文化站。185个村社图书室全部开通一证通,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

  “智慧文化”的应用为西湖文化锦上添花,西湖区搭建了“智慧文化”信息平台、智慧健身APP平台、健身苑点在线管理平台等三大平台,市民通过手机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

  价值观的培育为西湖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西湖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最美精神”;不断完善“雷锋列车”志愿服务活动机制,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讲文明、树新风”、邻居节、家风家训评选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丰富群众生活。

  如今,西湖区正用足用好西湖的环境优势和人文优势,加快推进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四馆”和西湖文体中心(浙商文化中心)项目,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增强西湖人的现代文明意识和国际开放意识,建设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内涵深刻、文化气息浓郁、西湖特色鲜明的文化名区。

  (图片由西湖区委宣传部提供)

标签: 文化;品牌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