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11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俞吉吉 缪佳敏) G20杭州峰会圆满落幕不久,主会场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已成为杭城又一处“网红”般的观赏目的地。是什么让这个庞大的建筑物呈现出这般庄重大气的气质?其中便有“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团队400多名铜匠,历时近半年打造的铜艺世界:铜门、铜顶、铜画,还有陈列于各场馆内的60余件艺术品。
进入主会场迎宾序厅时,你会穿过一道道散发着淡雅气质的紫铜门框,头顶是极具中式传统风格的铜制穹顶;走入迎宾厅时,呈现出钱江潮波浪纹路的庄严铜大门赫然醒目;会议大厅里,吊顶外圈的“流线型紫铜连心斗拱”尽显铜的稳重……
早在去年11月,朱炳仁、朱军岷父子所在的金星铜集团成为特邀承建方,参与到杭州国际博览中心、西子宾馆、西湖国宾馆以及机场会客厅的铜构建改造中,但时间只有半年。“时间紧、工作量大”,每一个构建都需要熟谙铜匠技艺的工匠来完成,一道“江湖救急令”,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上百号朱家弟子,也都齐齐放下手中的项目回到杭州。
“从4月24日到4月30日,那是如同超人般的最后7天。”参与了整个工程搭建的朱军岷回忆道。安装穹顶时,每一片都需要匠人们用手中的红外线笔进行位置的精确比对。
“有一处位置偏移了,后面的位置都会出错。这好比拼图,每一块都必须放在对的位置。”朱军岷说:“头一仰就是好几个小时,长期工作下来脖子酸了,就蹲下动一动脖子继续干。”
穹顶安装完毕,离工程验收只有32个小时,但还有34扇重达600多公斤的铜门没有安装。所有铜门已经运抵场馆之外,离安装地点大约100多米的路,没有设备可以帮助搬运,只能靠工匠们把门抬进大厅。“当时现场还有150多名匠人,他们20人一组负责抬门,然后又6人一组负责安装。”闷热的大厅里,通风系统还没开始使用,上百号工匠分散在各处的门厅,汗流浃背,最终,任务按时完成。“32个小时,34扇铜门,这就是一个奇迹。”朱军岷感叹道。
除了庞大的铜建筑,精致的铜艺术作品也尽显光彩。G20峰会主会场的宴会厅里,一幅名为《遥望》的12米×5米巨型铜雕壁画耐人寻味。它没有雕梁画栋的精细装饰,也没有大气奢华的门面,只有江南水乡徽派建筑的轮廓线,层次简洁而清晰。它近看平面,远看却颇为立体。这是朱炳仁几易其稿、耗时半年打造的全新力作,也是他的多层次镶嵌雕刻技艺的一次亮相。
朱炳仁共参与设计了5幅壁画,有传统技艺的传承,也有创新的现代表达。朱炳仁透露,在创作《遥望》的过程中,试图结合所有的杭州元素,但“全”并不能给予作品最好的表达。最后化繁为简,将抽象派与具象派的艺术风格相结合,以代表杭州历史、文化的胡雪岩故居建筑为原型,选取马头墙、小青瓦、砖雕屋瓴等杭州的建筑特色为主题。希望通过此作品,让人回望历史,牢记传统的根基,也让人遥望未来,看到中国梦在这里起航。
在朱炳仁看来,这次创作并不容易。因为铜艺要出现在不同场馆和建筑内,而建筑的风格又不同,艺术品需要与其所在场所的建筑风格匹配,还要符合场馆设计方的要求,都可以算得上是“量身定制”。
朱炳仁告诉记者,自己的床边就是一个可移动的电脑桌,晚上有灵感了随时就拉过来写。为了保质保量完成这次艰巨任务,他每天晚上上网搜集资料和构思设计的时间基本都在4个小时以上。
他对艺术品的尺寸也有几分“执拗”。《蒹葭江月》和《火柿映波》两幅熔铜壁画,现在的尺寸是宽1.54米、高3米,而一开始它们在设计图纸上的尺寸只是现在的一半。为了这多出来的一半,朱炳仁跟主办方前后协商了3次,请主办方来自己的博物馆实地看过,最后按照图纸在墙上做喷绘试验,对比效果,这才让对方心服口服地采纳了自己的建议,也让沉淀了汗水和心血的艺术品焕发了应有的光彩。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