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时隔十一年 杭州西湖博物馆再次“华丽转身”
2016年09月14日 09:13:33 来源: 每日商报 盛洁桦 潘婷婷

  G20峰会期间,火树银花的南山路可谓出尽风头。而在南山路的西子湖畔,有一座记录西湖的“巨著”——杭州西湖博物馆,也以崭新的形象亮相,惊艳了世人。

  杭州西湖博物馆在杭州人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这里,你不仅可以看到西湖独创的山水景观组合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还能领略景观背后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所有发生在西湖边的人、事、一段段与之有关历史,都能在这里找到踪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里也成了延续西湖生命的“基因工程”,是为世人读懂西湖搭建起的“平台”。

  而之所以说“崭新”,是因为建成十一年的西湖博物馆,在今年上半年,又经历了四个多月的改造提升,以更流畅、更丰富地表现方式向人们讲述西湖的点点滴滴。

  华丽转身后的西湖博物馆 “一气呵成”讲述从古到今的西湖

  作为世人了解杭州,了解西湖的“窗口”,在G20峰会前期,经历了一次“华丽转身”,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西湖博物馆。

  从正门进入,是博物馆的地下一层,正前方迎面就是一个波浪形半透明木纹立体的造型,中间是服务总台,左侧则嵌入了一组大型的LED屏幕,上面是展馆的介绍、临展的信息。

  在它的右侧,依然是1∶600的西湖全景大沙盘,“它的位置没有挪动,但整个沙盘是全新的,它更有生气了。”西湖博物馆文献部主任卢俏强介绍,该沙盘已“服役”十年了,道路、建筑都有变化,像中河高架道路、西湖边赏荷的区域、湖上的画舫等都是这次新增的部分。

  穿过大厅,进入“自然生态”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堆巨石,第一位放它们可是有讲究的。“它们比西湖的年龄还大呢,每一块岩石标本身上,都记下了西湖由古到今的蜕变。”卢俏强说,他们从西湖边,比如虎跑、闲林、丁家山、北高峰、凤凰山等地去找来这些标本,一共有40-50多个品种。

  一块超大的石头特别显眼,它来自宝石山,在石头边上写着“含碧玉团块熔结凝灰岩”,石头颜色竟是红的。“这是火山岩标本,也就是火山喷发冷却的石头,保俶塔一带能见到。”卢俏强说,早在1.5亿年前,宝石山一带,曾有火山喷发,栖霞岭一带的石头就是火山灰堆积而成的。

  循着展厅的陈设,接下来的是西湖历代浚治与景观的形成、西湖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等篇章,走完所有篇章,就到了楼梯口去一楼。

  “蜕变”后的博物馆,变化最大的要数展厅一楼,在东面开辟出一块临展厅区域,面积有600多平方米,多功能移动式展柜一个个全部就位,书画、卷轴、书籍在这里舒展开来。而西侧,还开辟出来一个休息区,走累了,可以在沙发坐坐,还可以一览下方的西湖全景沙盘。

  清代时官方绘制了西湖导览图 每次皇帝南巡时都要使用它

  西博馆重新亮相之际,还启动了两场主题展,分别是“珍藏西湖——杭州西湖博物馆历年征集文物精品展”、“湖畔寻古——讲述西湖考古的故事”。

  书画、古籍、织锦、瓷器、钱币……一层东侧临展区展示了一件件与西湖相关的精品,这便是“珍藏西湖——杭州西湖博物馆历年征集文物精品展”。

  本次展览展出了100余件(套)文物精品,最有看头的莫过于清乾隆关槐款《西湖行宫图卷》。“整一幅行宫图非常长,约9.5米,里面不仅有鸟瞰的整个西湖全景图,而且还有东西南北各个方位图精细的地图。”西湖博物馆文献资料部工作人员沈洁介绍。

  记者仔细观察了一下这几张图,它们有点类似地图,但看起来又像水墨画,“这是古代绘制地图的一大特色,就是将地图元素与传统绘画结合。”沈洁说,它上面有“乾隆御览之宝”的红色印章,说明这幅地图乾隆是看过的。

  这幅西湖导览图,是典型的官绘本地图,“清朝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曾多次南巡,每次皇帝南巡前后都有官绘本西湖图问世,为皇帝出游提供便利。”沈洁说,全图把西湖全景分绘成西湖东西南北中五段,南巡时游览西湖行宫、各景点方位,以及行宫去各景点的里程,还有众多名胜景点都有文字标识。

  说起这幅地图的征集还有个小故事,“记得2008年那年,我们去北京征集西湖相关的文物,偶然遇到了一个收藏家,他手头上珍藏了不少西湖的宝贝,这幅图就是这位收藏家十多年前收藏的。”原文献资料部主任赵剑平说,经了解后,原来这个收藏家年轻时在杭州经商,后来才回到了北京,对杭州有非常深的感情。

  这次的展览上,还有一个非常罕见的瓷器——清康熙青花西湖风景观音瓶。它是清代早期的青花,瓶身釉色白中泛青,腹部绘有杭州西湖景色五十多处。赵剑平回忆,当时在征集时,看到这个观音瓶非常震撼,“这么多年下来,第一次看到瓶身上绘制了西湖50多处景点。”

  观音瓶上的景点,大家不会觉得陌生,比如孤山、湖心亭、三潭印月,“景点与景点之间的方位都非常准确,可见这个绘制景点的工匠,对杭州肯定非常了解。”赵剑平推测说。

  南宋时期居民曾从西湖引水 沉睡了近800年的“水管”依然完好

  西湖,从两千年前向我们走来,历经几十世纪的沧桑变迁,除了从浩如烟海的史料记载中去寻找,还可以从考古队员们数十年湖畔寻古的物证去了解西湖,一楼展厅就有这样一场展览——“湖畔寻古——讲述西湖考古的故事”。

  展览分为古老的西湖、文韬武略御寰宇、东南佛国传余韵、万户掩映翠微间等四部分,共展出250余件(组)文物。第一部分讲述西湖文明从远古发展而来,第二部分是帝王相关的考古发掘,第三部分是宗教相关的考古发掘,第四部分是与百姓生活相关的发掘。

  在万户掩映翠微间展区,有一件展品有点突兀,它是一根2米长的木头,木头中间是空的,静静地躺在水中,“别小看这根木头,它可在地下躺了700-800年了。”杭州市考古所考古二室的王征宇介绍,他参加考古工作十多年了,他参与了紫城巷古引水遗址发掘。

  就在去年年底,位于西湖大道北面、涌金广场后的紫城巷建设地块,地下发现了南宋时期引水设施的遗存。“在南宋时期,临安城内的地下水部分还是咸的,为了能解决居民用水问题,需要从城墙外的西湖引水。”王征宇说。

  西湖自涌金门向北一直到钱塘门,设置了不少引水口,像现在能看到的涌金池、镊子井、李相国井等。“要把水引到城内使用,就需要地下的一些引水设施作为配套。这根中空的木管,就充当了水管的功能,一根根接起来,把西湖的水引到城里用,跟我们现在的自来水管有几分相似。”

  在地下沉睡了这么久,为何不会腐烂呢?王征宇解释,这种木质的水管,用的是松木,相对其他的木头来说,它泡在水里不容易腐烂。

  这根中空的木头做出来也非常有意思,“它是一整根原木横剖成了上下两部分再合二为一,上部分内部被凿成圆弧形,而下半部分则雕凿成方型水槽。”

  一件件沉睡在博物馆的展品,背后都有一个个说不完、道不尽的西湖故事,等你来发现。(每日商报)

标签: 西湖博物馆;转型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