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多剂“药方”齐发力 见证建德三年治水转型史
2016年11月23日 16:38:51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孙璐

  编者按:作为国内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浙江率先感受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发展压力。2013年,浙江主动调整进入新常态,打出了一套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的转型升级组合拳。

  全省各地纷纷响应,绘制“治水”蓝图,定下治理目标。并从2014年年初起,全省11地市90多个县(市、区)连续半年时间,在浙江日报上以“五水共治百城擂台”为题,刊发各地“五水共治”作战指挥图和治水承诺书。如今,近三年时间过去了,当年的承诺有没有从“纸上”落到“地上”?

  即日起由浙江日报、浙江在线、浙江新闻App、浙江手机报组成的新闻报道组将前往各地回访三年治水承诺,汇集各地治水经验,寻找因“五水共治”而发生美丽蝶变的浙江样板。

  浙江在线11月23日讯(记者 孙璐)建德,地处杭州市西部,为杭州至黄山黄金旅游线的中段。其境域内水系复杂,隶属于钱塘江流域。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三江汇流至此,亲水故事在这里延绵不绝。

  然而,由于多年来粗放式的发展和监管缺失,让这座江南小城沿岸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14条垃圾河、20条黑臭河——一串串的数据在建德人的心里泛起了不小的波澜,“痛定思痛”,2014年起,当地开出多剂治水“药方”,对水环境实行综合治理,自此一场治水倒逼转型的硬仗正式展开。

  三年后,我们带着些期许,再次踏足于这片土地,发现“天蓝了”、“山绿了”、“水清了”、“空气不臭了”。

  治水药方:

  促“禽蛋大镇”华丽转身为“生态休闲镇”

  过去,建德是全省有名的畜禽养殖大市,禽蛋日产量达200吨,约占全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莲花镇,过去是建德的“禽蛋大镇”,最高峰蛋鸡存栏量近300万羽,生猪2万余头。所以,素有“浙江禽蛋在建德,建德禽蛋出莲花”之誉。

  畜禽养殖业“红红火火”发展了,村民的腰包鼓了,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莲花镇党委副书记宋有军直言,“养殖业发达以后造成莲花溪水质长年劣V类,感觉发展之后带来很大的问题。”

  由于莲花镇养殖规模较大,大量的畜禽养殖粪便被直接倾倒在溪边,无人处理,造成莲花溪水质长期处于劣五类,是典型的“黑臭河”,很多人形容那时候的莲花镇“水是黑的、空气是臭的”!

  莲花溪整治已然迫在眉睫。2014年,时任建德市委书记的戴建平亲自担任总河长,全面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污水处理厂建设、全流域砂机砂场整治、污染企业整治、河道清淤清障、沿岸沿线生态修复、全面落实“河长制”等八大工程。

  进入镇里就能看到的“建德市县级河长公示牌”

  为了护航水质,2015年镇里还率先推出了智慧河道管理系统,专门设立护河员,全程监控河道水质。

  记者从建德市五水共治办了解到,截至目前莲花镇已实现镇内生猪全面退养,蛋鸡养殖控制在50万羽内。

  整治后的莲花溪昴畈东山脚段


  但是,一下子退养了那么多畜禽,镇里村民的生计又该怎么办呢?

  宋有军介绍道,不少养殖户在畜禽退养之后,也谋求了别的出路,种起了草莓、铁皮石斛等。像村民许建茹不光自己全家齐上阵种起了铁皮石斛,还带动了村里50多户乡亲一起转型创业,光一年就收益几百万。

  站在自家的温室大棚内,许建茹指着一盆盆长势喜人的铁皮石斛,笑着告诉记者,“我最大的感觉是,这条路走对了。”

  可以看到,莲花镇的三年治水之路,这一剂剂治水“药方”不光使得岸上的产业发展理顺了,同时也使水里的“病症”也在逐步好转。如今,莲花溪的水质已保持在Ⅱ、Ⅲ类,水质已彻底恢复了昔日风貌。莲花镇精心唤回的生态环境,已然在建德治水转型工作中画下了最浓厚的一笔。

  治水药方:

  让昔日渔村完美蜕变 乐迎八方来客

  地处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三江交汇处的建德三江口渔村,历来在人们印象里就是一个小渔村。如今,不少去过的游客都不禁惊叹于它的蜕变。

  醉美三江口渔村

  三都镇副镇级干部卢根土告诉记者,“去年我们接待游客数量是10万人左右,旺季的时候很多人都过来进行橘子采摘。”

  据了解,为了整治水环境,镇里特地引进了“韩国湿地”,说是湿地,但其实是当地为处理农村污水而引进的一个污水处理系统,采用的是“集水井提升+好养生物滤池+厌氧生物滤池”处理工艺,用卢根土的话来说,“把它融入周边的景色,根本就看不出来是污水处理的地方。”

  建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江口村韩国湿地

  而作为渔村的村民,也确实尝到了治水转型带来的丰硕果实。

  记者在村里采访时,正好碰到了村民钱春生。他坦言,“1969年以前我们家都是住在船上,以打渔为生,生活过得很苦。现在我们改以打麻糍为主,一年收益也有10来万。”

  事实上,村里像钱春生一样的村民不在少数,他们有的转型开了农家乐,有的经营起民宿,还有的专门从事麻糍制作。在他们看来,生活质量提高了,归根到底原因还是“生态环境变好了”。

  治水药方:

  让历史融入水文化 收获幸福、满足感

  作为古严州府城所在地,梅城正在紧锣密鼓实施五水共治“防洪水”重点工程,即梅城大坝加固工程。

  据梅城镇副镇长陈琳介绍,该工程分2个标段施工,Ⅰ标段长900米,已于2013年9月完工,除主体工程外还配套修建了休闲公园,儿童公园,历史文化展示区,旅游接待区等。Ⅱ标段于2015年12月底主体工程完工,目前景观工程跟城墙的装饰工程正在实施当中。

  2011年,杭州市启动实施“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同时,梅城大坝作为“三江两岸”景观带建设的重要节点,在工程施工中,对大坝坝体及城楼进行复古改造,并在大坝景观带上,建起了滨江公园,其中融入文化碑廊、子陵钓台、严州刻本、人物雕像等元素,成为严州历史文化展示区。

  改造后的坝外公园

  “以前梅城大坝上到处都是住宅、企业、码头。”陈琳说道,“但现在成了旅游观光景点后,一天也有400—500人。”

  可以看到,梅城人转换思维,打造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生态治水之路”。经坝体铺装改造及沿江景观提升后的梅城大坝已成为集防洪、绿化、生态于一体的河道景观,在有效改善区域内的水环境面貌时,让当地老百姓获得了幸福感。

  不光是梅城人,乾潭镇的村民也同样在治水转型中收获了满足感,从梅城严东关沿江而下,东至乾潭镇,一条全长18公里,被誉为浙江省最美最纯粹的绿道——三江两岸建德绿道,呈现在眼前。在这里随意选个观赏点,倚栏听风,一边是广袤的森林郁郁葱葱,一边是碧绿的江水微波荡漾,在天然氧吧中畅快的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耳畔还能听到鸟叫、蝉鸣,实实在在的真山真水真空气。据乾潭镇人大主席吴晓峰表示,三年治水的时间里,镇里共完成了24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了整镇全村覆盖。同时,关停了污染企业5家,搬迁电镀厂1家,整治污染企业12家,关停畜禽养殖点100余户,减少养猪5600只,养鸡3.5万羽。

  一路欣赏,一路好风光

  建德的三年治水史,开出了独家的治水“药方”,让老百姓充分享受着丰厚的治水红利。

  记者从建德市五水共治办了解到,接下去建德将以全面建设“美丽江城、幸福建德”为总目标,“十三五”时期将计划实施21大引领工程,全面治理水环境。

  希望在未来,有越来越多的百姓参与治水,让这座江城建德在生态转型上绽放出更绚丽的光芒。

标签: 治水;转型 责任编辑: 周舸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6112359928672870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