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最牛通讯员郑功民——和钱报一起,守护西湖30年
2016年12月02日 07:48:12 来源: 钱江晚报 记者 张冰清

  浙江在线12月2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张冰清)郑功民:原西湖景区园林文物管理局花港管理处工作人员。钱江晚报创刊三十年以来,他以通讯员的身份撰稿1000余篇,提供了无数个西湖景区鲜活生动的线索。

  1986年10月31日,钱江晚报发行试刊号,在第2版中右侧有一个豆腐块大小的文章,《杭州菊展昨日揭幕》,共73个字,署名郑功民。

  这是今年已62岁的老郑在钱江晚报刊登的第一篇文章。这个豆腐块被他用剪刀裁下来,仔仔细细地贴在一个收藏本里,旁边有一个“157”字样的蓝色印戳,说明这是他见报的第157个稿子。

  三十年过去,收藏本里大大小小的剪报都已经泛黄。这个墨绿色封面的收藏本大概300多页,本子后面的夹层里还放着钱江晚报记者的名片。像这样的本子,老郑家里还有十多本。

  退休前,老郑是西湖景区园林文物管理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作为一个地道的杭州人,又在西湖边上工作,他对西湖有着特殊的感情。

  那时候没有电脑,写稿子全靠一支笔一张纸。当时报社是下午四五点截稿,郑功民就在早上看看有没有什么线索,找到后,就洋洋洒洒写满两张纸,兴冲冲地赶到报社。

  有时候是周末,他承担着带小孩的任务。每次抱着孩子来到报社,他就拜托编辑室楼下的阿姨帮忙照看一下孩子,自己上楼送稿。

  两张纸递上去,当天的编辑先快速浏览一遍,如果觉得没意思,就当场退回;如果觉得还不错,就从笔筒抽出一支红色圆珠笔,开始大刀阔斧地修改。“有时候真的是改得面目全非啊,这里画个圈,那里删掉,那些修改符号,我到现在都还认得。”

  即使得到了编辑的认可,郑功民心里还是会有些忐忑。当时他就住在报社附近的艮山门,到了晚上报纸开始印刷的时候,他会悄悄溜到印刷厂,亲眼看着手稿变成铅字,听着印刷厂里“刷刷刷”的机器声,心里就特别安心和满足。

  郑功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新闻教育,但有很敏锐的新闻敏感性。他选择线索的标准很简单,大家爱看的、关心的,就是好新闻。长期在西湖景区工作,他总能从细微处挖掘到有意思的线索。

  上世纪80年代末,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到西湖参观,郑功民工作的茶室也常有外国人光顾。他发现,当时西湖各个景点的指示牌、介绍文字,全部都是中文,没有英文,更别说韩语、日语等外语了。

  外国游客常常因此找不到路,也不能深入了解这些景点的历史典故、文化内涵。那时候,大多数杭州市民的英语都不灵光,没法给外国友人指路和讲解。

  郑功民想,改革开放那么多年了,西湖也应该洋气一点了。于是,他写了一篇《风景区指路牌,可否写上英文》的稿子,刊登在1987年6月19日的钱江晚报上。结果第二年,西湖景区就陆续挂上了英文的指示牌。

  现在,西湖景区越来越重视向世界推广西湖美景和西湖文化,每个管理处几乎都开通了自己的网络平台。

  网络的快速发展,对老郑造成了不少冲击。虽然当通讯员越来越难了,他也从景区退休了,但他还是时时刻刻关心西湖的点滴,“这永远是我的业余爱好吧”。

标签: 通讯员;西湖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