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们正在上口井打水(金丹丹 摄)
浙江在线12月24日讯(钱江晚报记者金丹丹 孙晶晶)最近,杭州12345市长公开热线接到一位居民的反映:他是白塔人家的住户,小区不远处有一口叫“上口井”的古井,距离古井五六米的地方有施工队挖坑,井水遭到污染,已持续了好几天。
居民打了几十年水的上口井
浑了三天不能喝
昨天下午,钱报记者来到甘水巷。这是白塔公园附近的一条小巷子,巷子南口和老复兴路相接。走进巷子拐个弯,路边的山脚下就有一口井。井旁有个水泥、石头砌成的洗衣台,一面的石墙上写着“下口井”。
再往里走二三十米,山脚边有个半人高的围墙,墙上写着“上口井”。井旁的山脚边,一排依山而建的二层中式建筑正在装修。井旁,有几个人正在打水,井台上放着十来个白色塑料壶。
住在附近的陈大姐一边小心翼翼地灌水一边说:“这里的水一直很清,下大雨都不太会浑,我们天天来打水喝的。前几天打上来,里面都是黄泥,根本喝不了。今天稍微好点了,但还是有点浑。”
“原来清得可以见井底,这几天都看不到。”徐大伯原来是甘水巷的老住户,现在虽然不住这里了,听说井水浑了,每天都骑车过来看。
陈大姐说,水开始浑是在周二早上。“早上7点多水还好的。8点以后他们施工队在上面挖,打上来的水都是黑的黄的泥,肯定是这个原因。”她指了指井对面一人高左右的平台,“居民反映了以后,今天早上刚刚填平。”记者爬上平台,平台的一侧有一个长两米多、宽两米不到的长方形坑,里面填了一些松土。
“我1958年住到这里,这井水喝了快60年了。”住在白塔人家的张大伯每天都过来提水。他说,这口井的水甜,泡茶很好,和虎跑的水是一路的,周边的居民一直很保护这口水井,自觉地把水桶外部洗一遍再打水,打完水会马上把井盖盖上,大家都生怕它被污染。
张大伯说,虽然家里早就有自来水了,但大家都吃惯了这口井的水,就是杭州的味道,离不了,“我碰到有很远地方过来打水的,我还有个老同事去国外了,每次回来,都一定要来看看这口井,我们对这口井感情很深。”
附近有公司在挖景观池
目前坑已经填埋恢复
白塔岭社区的吴主任告诉记者,“上口井”和“下口井”一直以来都是周边居民的生活用井,“上口井”供饮用,“下口井”洗衣。“上口井”因为名气大,经常有人赶过来打水。
“井的维护以社区志愿者为主,每天巡逻、打扫清理,社区专门配上了井盖和水桶。一年有一到两次的抽水、清理井里的杂物,环保部门还会定期检测水质。”吴主任说,上个月,得知井周边有公司在装修,他们连续几次提醒负责人这是公共的井,不允许商用,并要把井周围的环境弄清爽,这次得知井水有污染,也马上反馈到了相关部门。
记者从上城区城管局了解到,昨天上午接到举报后,上城区城管局南星执法中队的执法队员也赶到了现场。在距离这口井五六米远的高处,果然看到了一个挖了一半的坑。
这个坑呈长方形,深约50厘米左右,看上去大约三四平方米。南星中队教导员马俊告诉记者,他们赶到现场时,工人们还在施工。经了解,这个坑是附近一个正在装修的公司开挖的,是想做一个景观水池。执法中队随即要求工人对这个坑洞进行填埋恢复。
【新闻链接】
上口井和下口井的传说
上口井是什么时候开挖的?年代已不可考,有说是民国初,也有说是清代。
关于这两口井,民间有很多传说。
居民张水根说,他从小就听到一个典故。甘水巷原来有个大户人家,儿子和四眼井那边的姑娘谈恋爱。姑娘过来甘水巷,发现这里是个风水宝地,非常中意,唯有吃水成问题。两家亲定下来后,娘家打了一口井作为嫁妆,老底子叫“上井”,也就是现在的上口井,后来发现只有一口井又要喝又要用不便,于是打了一口“中井”,就是现在的下口井。
还有个传说流传更广。相传甘水巷周边是一片盐碱地,老百姓要去很远地方打水,非常不方便,乾隆下江南看到这个情况,召集了水利专家,将虎跑的泉水引过来。
在《杭州的井》的一书中记载,早年的甘水巷号称“小上海”,是个繁忙的水陆码头。抗战前,时任上海铁路局局长的陈福海的个人饮用水就取自水质超棒的“上口井”。“下口井”则建于民国时期,井旁当时还有个戏台,相当热闹,后来,机务段有油污流入“下口井”,水质变化,自此不再饮用。
2009年,杭州开始对水井进行修缮保护。2009年、2010年两年一共修缮了200多口水井。修缮过后,不少古井水质也变好了。
2010年,相关部门曾对这些古井进行水质监测。200多口古井中,有23口由原来的五类水质变成了一、二类水质,水质直逼千岛湖。
但即便如此,杭州市城管委公用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水井地处公共区域,水质安全无法保证,可以作为绿化、保洁用水,但是不建议、不提倡居民饮用井水。
在周边居民看来,上口井却是个例外。由于井水清澈,这口井几乎没有停止过饮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