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20日讯 18日晚间,冬夜冷雨。
鸬鸟镇党委书记姚爱华带着镇上几个“80后”干部,又去走村了——这个地处余杭西部的小镇,事实上已与湖州安吉交界,因为和主城临平有着近70公里的路程,很多时候,这里的干部,也自然成了“驻夜干部”。
晚上住在这里,不能光在大山里看月亮数星星。从去年5月开始,鸬鸟镇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夜访活动,要求也很简单,就是要“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这种全靠脚力的走访,把几十名乡镇干部推向了最直接被老百姓褒贬的夜话前台。
“结对”
夜路泥泞,前庄村是姚爱华当天夜访的第一站。
这趟要去看的,是低保户沈全文家——10年前,沈全文的妻子离家出走,留下两个女儿,都靠他一手拉扯大,每年2万多元的收入,日子捉襟见肘。
沈全文家门口,还是一条泥路,一下雨,就不大好走,天一黑,三个人就在屋里烤火,不怎么出门——而在一年前,现在住的这个平房,还是风能进,雨能进,靠西的泥墙,裂开的缝隙有几个拳头那么宽。
姚爱华他们去的第一次,就决定把这堵墙,给修修好——万一出个什么事,可是大事!看姚书记他们又来了,沈全文在火炉边让出几个位置,招呼他们一起坐下,“又来看我们啦,现在墙修好了,不冷了。”
沈家的大女儿晶晶,刚从高职升入专科学校,每年需要近2万元的学费,沈全文凑着借着,也要让她上完学——这似乎成为这户苦难了多年的家庭看得见的希望。“地基批了好几年,都不造房子,先留着给两个小孩读书,等他们‘出山’了再说。”
而沈家的小女儿丽丽,怯怯地躲在爸爸身后,看着这群忽然到访的“客人”,害羞地朝他们笑了笑。在得知丽丽明年就要上初中了,姚爱华说,“这个小孩子就和我结对吧,学校里的费用,就我来出了。”
“圆桌夜话”
鸬鸟集镇上,华炳法家打的年糕最有名气,即便是晚上,乡里乡亲的,还有10多个人在那里聊天唠嗑。
看时间还早,姚爱华他们决定去那边走一趟——山里人家,每户人家都有一张圆台桌,点了下人头,12个人坐下,刚刚好。
因为是集镇,姚爱华和他们不谈帮扶的事情,倒是想听听大伙儿对正在建设中的“国际慢城”的看法——大到小城镇立面整治,小到家门口划车位……
鸬鸟这个地方,是杭州周边地区为数不多没有工业的集镇,几年前谈发展,镇里没有工业产值,书记开会抬不起头,但现在,这种“劣势”成为发展旅游的优势。今年年初,鸬鸟顺势开启创建“国际慢城”的旅游战略,意在让更多人,来鸬鸟“慢慢”游玩。
但创建“慢城”,更需要本地人的支持。应妙林是退休老干部,捧着把紫砂壶,咂了口,先打开了话匣子,“就说‘国际慢城’这个事情,沿街立面整治一期就花了1000万,这在以前我们工作时,不能想象——我们那时候做个事情,要来3万块钱还打个折。现在,整条街效果出来了,我们都觉得很好。”
周才良嗑着瓜子,也跟着说话,“这个街面上划车位的事情,我是赞同的。划了以后,车辆停靠齐整,看着也舒服,但就看怎么划,还有划了以后,怎么管理。”
面对整一桌人不停“发问”,姚爱华和副镇长姚渊淇,有条不紊地做好解释工作,也让大家听得很顺心。姚爱华说,“很多大的事情,都已经沟通了好多次。这次来,主要和大家聊聊天,不然,平时工作做得不细的话,老百姓一个问题,就可以把你问住。”
而坐在一旁的“80后”干部钟蓝,默默把大家的“夜话”,记录在了自己红色的“民情联系本”上。
“夜路不难行”
入夜的鸬鸟镇,似乎比城里黑得更早。
换作从前,很多“驻夜干部”,就在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办公楼里值守夜班——但现在不一样了,每一个镇干部,都自己“跑”着去村里,有事情解决事情,没事情就去唠嗑。
而地处远郊的鸬鸟镇,同样有着一批“80后”干部——在20名中层干部中,“80后”干部占到了15名。姚爱华说,“这批‘80后’,很多都是‘三门’人员,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可以说,来之前,几乎没有基层做群众工作的经验,甚至有些人,连夜路都不敢走。但现在不一样了,这大半年下来,很多人能和村民打成了一片,到村里也知道说什么话,工作也更接地气了。”
在鸬鸟的版图上,大概分散住着3600多户山村农户,而这些镇干部们,在入夜之后,沿着蜿蜒山路,成为村民家“常客”——早些时候,余杭区委书记戴建平在调研鸬鸟镇时表示,“镇干部要当好‘住校生’,当好‘全科干部’。住夜期间,机关干部要加强学习交流,增强工作本领。要深入群众,让‘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成为常态。”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