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300幅画中风情 串起千年西湖
2017年01月23日 07:01:17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王丽

  南宋李嵩的西湖图

  1760年左右的西湖手绘全景图

  上世纪30年代的西湖图

  都锦生丝织画

  三女夜游图

  浙江在线1月2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丽)一张以西湖为主题的绘画放在面前,也许你看到的只是风景,可当300多幅从南宋到解放初期的杭州西湖绘画作品串在一起,你就可以读出西湖的千年演变。

  近日,杭州市档案局与杭州民间收藏家赵大川先生合作,广泛收集散存社会的西湖绘画作品,并将其中的精华编辑成《西湖风情画》一书,正式出版发行。

  不仅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就其纪实性而言,恐怕是杭州最美的档案。

  画家笔下千年西湖

  南宋时的西湖

  距今800多年

  西湖全景图大部分从开阔的西湖东部切入,将北面的葛岭、保俶塔,西部的南高峰、北高峰,南面的玉皇山、吴山及湖中小岛一一绘入。粗看大同小异,细观却大相径庭。因着时代的不同,不仅湖面大小变化频仍,景观也迥然有异。南宋李嵩的西湖图目前收藏于上海博物馆,仔细查看,你会发现,如今有名的景点“三潭印月”“阮公墩”那时候可都没有呢,湖面上只有几页扁舟。

  清乾隆时的西湖

  距今250多年

  1760年左右的西湖手绘全景图清楚标明了“三潭印月”和“湖心平眺”,不过依然没有阮公墩。那是因为40年后,清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阮元组织疏浚西湖,将淤泥堆积成一小岛,才有了后来的“阮公墩”。从这幅画中我们还能清晰地看到清波门、钱塘门以及绵延的城墙,还有当时的满营(清代旗营)。

  上世纪30年代的西湖

  距今80多年

  我们可以看到湖滨路上的人们或步行,或骑马,或坐黄包车游览西湖,时髦一点的则骑着自行车、乘小汽车。天上还飞着首届西湖博览会期间轰动一时的“金马号”飞机,在北山街和孤山之间架有一座西湖博览会木桥,湖中心的阮公墩附近还有一座西湖博览会纪念塔……这些西湖上曾经的标志景点现在都已湮没在历史中。

  丝织画上的生活情趣

  这本书里,还收藏了许多特别的西湖风景画——那些绣在丝绸上的绝美景致。

  赵大川告诉记者,这些丝织画很多是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监制的,画中既有“三潭印月”“平湖秋月”这样的著名景点,也有富有生活情趣的西湖鹅趣图。

  1922年5月,都锦生在杭州茅家埠家中办起丝织厂并生产丝织画。1934年4月,都锦生创作了第一件彩色丝织画作品。此后都锦生丝织厂开始大量生产彩色丝织画。赵大川说,把杭州西湖风景的摄影作品呈现在丝织产品上的西湖丝织画,是杭州文化艺术、传统产业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一朵奇葩。

  月份牌上的万种风情

  《西湖风情画》一书里,大量收录了月份牌、张贴画。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了旗袍时装美女绘画热,开创了月份牌画的鼎盛时代。一张张翻看过来,不管是发型、配饰、服饰穿着,老底子西湖边,那些美女模特真是风情万种。

  比如上世纪30年代的这张三女夜游图,西湖游船上三美女发型精致,还留着现在也流行的空气刘海。

  赵大川说,这些都是晚清民国时期被称为“月份牌”的广告画,藉以西湖为背景、杭州美女为写生对象宣传推销商品。每当年底岁末,各商家在画面适当的位置标以商品、商号与商标,并配以中西对照的年历或西式月历赠送给顾客。“这些广告画所表达的独特社会风貌和别具韵味的艺术表现手法,给现代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

标签: 西湖;绘画;演变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