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在经历提价向司机收管理费后 网约车面临新考验
2017年03月01日 05:41:22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何晟 孙晶晶

QQ截图20170301050051.jpg

  这位司机开的车取得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记者 孙晶晶 摄

  浙江在线3月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何晟 孙晶晶)随着网约车新政过渡期一天天临近结束,杭州的出行市场进入微妙时刻——杭州的网约车和出租车行业会迎来怎样的变局,以及会如何影响各自的生活。

  钱报记者采访了司机和乘客,以及网约车平台、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似乎没有谁能对变化的趋向给出明确判断,唯一可以确定的是,3月1日这个节点,不是这种变化的起点,也不会是终点。

  网约车司机:

  刚买的车因轴距不合规不能开

  打通徐海潮(化名)的电话时,他正坐在丰田4S店里,听筒里传来销售员向客户介绍车子的声音。

  上周,钱报记者坐过他开的滴滴快车。那是一辆丰田威驰,司机热情健谈。他说觉得开滴滴的收入还可以,只要肯出车,一个月还是能挣个万把块。最大的烦恼,是这辆威驰的轴距达不到杭州网约车新政要求,可能得换车。

  徐海潮是扬州人,2015年11月开始在杭州跑滴滴,这辆车是他去年9月订的。当时国家的政策已经出来了,杭州的细则还没有,他觉得不会有太大的出入。之前开的奇瑞旧了,油耗也高,所以订了威驰。“没想到去年11月拿到车,杭州细则出来了,多了个轴距。这下我算是被套进去了。”

  车已经买了,徐海潮打算先把4个月的新政过渡期用足,也一直没去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颇有点走一步看一步的味道。“主要是想看看收入会怎样变化,如果降得厉害,可能就不做了。”

  他的朋友圈里,确实不断有人离开这个行业,但是徐海潮最终还是决定继续干下去。前几天,他终于去报了名,等审核通过,就去考试。

  等待考试的间隙,他先到4S店来摸摸新车的行情。“考虑买卡罗拉,轴距正好2700毫米。”那辆花了9万元买的威驰,4S给出的置换价是7.5万元。这让他挺肉痛,可是无可奈何。“不置换没有车牌指标。”

  兜兜转转再当的哥

  他舍不得新车折旧

  前年,汪师傅摇到了车牌,买了一辆现代名图。去年6月开的出租车合约到期后,他没有再继续干了十多年的出租车生涯,而是当起了网约车司机。但半个多月前,他又回到大众出租车公司承包了一辆车,重新当了一名的哥。

  告别网约车生涯,他的主要理由是舍不得新车的折旧。“按新政的规定,车辆性质从私家车变更成营运车辆,60万公里要强制报废。而我们一年跑10万公里,稀松平常。”

  另一个原因,则是开网约车的收入变得不再那么诱人。他主要做熟客生意,刚开始还不错,但后来日净利润只能维持200多元。“如果一天营业额600元,平台要抽25%就是150元。出租车每天的承包费是180元,差了30元而已。但出租车可以扫街,网约车扫不来。”

  开出租车十多年,收入最好的时候,汪师傅月净利在1万元以上;受网约车冲击生意最惨淡的时候,同样每天跑十三四个小时,净利只有五六千。现在重新开回出租车,每天的净利基本也在两三百元。

  汪师傅说不好出租车行业的未来,究竟会怎样变化,不过他说自己还是有信心的。一方面,不少朋友和他一样,都重新开回了出租车;另一方面,这半个月下来,他感觉路上招手拦车的人的确比去年刚转行时多了些。“比如同样从环城北路跑到艮山西路,一路上三五个总是有的。以前淡的时候,真是一个都没有。”

  考出租车资格证

  每月多了300人

  像汪师傅这样重新当回的哥,这样的群体在杭州绝对数量其实并不小。

  朱师傅所在出租车公司最近有一批新更新的车辆,需要找人承包。他在自己的微信上帮公司打小广告,一下子就引来了20多个司机询价。这20个司机清一色都是之前开过出租车,后来跑去开网约车的。

  “像这样的‘回巢司机’,最近有很多。”朱师傅说,今年从过年开始,生意已经明显好转了。春节的时候,一天赚500块没什么问题,现在平均一天也可以赚200多。而去年这个时候,他一个班次跑下来,能保本就已经很好了。

  对今后的行情,他挺看好。“等到纳管后,没证的不能上路,但是出行需求还是摆在那里,到时候相信出租车生意还会更好。“

  在杭州出租车行业协会秘书长许增期看来,有几个现象说明现在杭州传统的出租车行业正在渐渐回暖:一个是现在各个公司之前闲置的车近期都在陆续承包出去。另外,2015年年底,杭州出租车改革正式实施,当时给各大公司一共发放了1200多个新增奖励指标,现在,差不多已经有一半上路了。

  此外,2015、2016两年间,报名参加出租车服务资格证考试的司机一直都处于低谷。许增期说,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只有100个人报名。今年过年后,情况明显好转。现在一个月有400多人考证。

  技术和服务的提升

  才是核心竞争力

  这几天开车上路,有的哥也在有意“套”问乘客,是喜欢打网约车还是出租车。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以前喜欢前者,现在基本选后者。

  “昨天有个乘客告诉我,高峰期从文三路打专车到浙一,算上加价花了110块,他说再也不打网约车了。”当年补贴丰厚、皆大欢喜的场景早已成追忆,网约车难叫价高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槽点。2017年春节假期前后,新政、外地司机撤离、订单量的猛增,矛盾骤然激化,引发一场波及全国的争议。

  樊小姐很难忘记,2月初从杭州丽水路定海园叫车到武林广场的经历。屏幕上的小点,绕着圆圈走了一圈又一圈,平时不出30秒就有人接单,这次在冷风中足足等了5分钟还没有。“车都到哪儿去了?”

  “网约车难打,不是3月1日新政正式实施带来的问题。这个节点也许会加剧和放大这个问题,但本质上,这个问题从去年7月滴滴兼并了优步,紧接着提高运价、向司机收取管理费导致司机流失,就开始了。” 对杭州交通颇有研究的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吴伟强说。

  相比多数人心理上的这个时间节点,吴伟强更担心的是新政落地后,可能会导致已基本消逝的黄鱼车问题卷土重来。“除了政府的监管,更需要网约车平台履行责任,确保平台上的车辆有合法身份。”

  老百姓打车,无非一求方便,二求实惠。这样的理想状态,对供给方来说既是考验,也是机会。在吴伟强看来,两者的匹配其实颇为困难。“很难测算一个城市究竟需要多少出租车和网约车,只能希望在现有法规的框架下,尽可能做大量的投入。但是也要注意到,即使杭州投入10万辆出租车,也未必能满足所有人的出行需求。如果司机随意拒载、加价,量再大又有什么用?”

  相比数量,也许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才是更核心的要素。这是对政府和网约车平台智慧与能力的考验。无论如何,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出行不易,“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还需要彼此之间更多的共同努力。

标签: 出租车;司机;杭州;新政;的哥;海潮;净利;出租车行业;出行需求;...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