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几天开始,我这个‘河长’,不仅要到村里的主干河道龙门坎溪走走,就连附近的几个池塘和几条小沟也要去看一看。”建德市下涯镇乌驹市村主任章志宏,作为龙门坎溪的河长,正在例行巡河,“主要河道的水质现在明显改善了,这些小微水体也要管起来。”章志宏笑着说。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沟小渠和小池塘往往因为“小”,而容易在治水过程中被人忽视,进而影响整个“五水共治”的工作成效。被誉为“山之下·水之涯”的下涯镇,从治水之初的河道水质消除劣Ⅴ类至今,辖区范围内水质实现了历史性改变。2017年以来,该镇更是精准发力、精细治水,全面打响小微水体整治“巷战”,打通河道的“毛细血管”。
“下涯镇作为建德市整村消除劣Ⅴ类水的全市试点镇,我们对试点的3个村所有小沟、小渠、池塘等小微水体进行地毯式摸排,共排出小沟小渠30条10.5公里、池塘89座6.6万平方米。”该镇“五水共治”分管领导刘正中介绍,针对排查发现的问题,已制定“一点一策”消劣作战图15幅,确定责任人、倒排时间表,确保完成消劣目标。
与此同时,下涯镇按照三个阶段,对排查出的小微水体综合整治。首先是全面开展清淤工程,先后动用清理机械300余台(次),民工600余人(次),发动党员、妇女等志愿者400余人(次),已完成26条小沟小渠和50座池塘的清淤任务,清理垃圾、水草62吨、淤泥500方,硬化村庄水沟4条。
“乌驹市村小池塘很多,不过已经有20多年没清过淤,有些池塘又黑又臭,清出来的淤泥足有70厘米厚。”住在小池塘边上的陈大爷说,整治后的池塘受到了周边村民的广泛好评,村民门希望房前屋后的小沟小渠、小池塘重新“活”起来。
接下来的第二阶段,主要是清理整治、清塘清淤、美化提升,采取浇筑沟渠、引活水入塘、设置绿岛净水设备、投放鱼苗等措施,打通水系,畅通活水,改善水质。
第三阶段为长效保洁阶段,通过镇村干部带头认领沟渠、池塘,发动村内有威望老党员日常监督,并配备专人定期保洁维护。
治水,贵在长效,长效治理的核心能量源于全民治水。下涯镇创造性实施“2.0版河长制”,成为小微水体长效管理的关键力量。
刘正中告诉记者,长效巩固方面,镇里已建立“沟渠长”、“塘长”制度,把原来的“河长制”升级为“2.0版河长制”,镇村干部带头认领沟渠、池塘;还要实行小微水体“门前三包”管理,并把维护水系环境写入“村规民约”,让大家都成为田间村头最活跃的“治水卫士”,共同来维护水环境。
“现在池塘清爽了,到了夏天晚上可以坐这里乘凉、聊天,我们习惯于这样的生活。”像乌驹市村徐阿姨这样关注池塘、水渠的群众不在少数,他们对村里的小微水体总有一份依恋。眼下,下涯镇不少小沟渠小池塘已旧貌换新颜,陆续成为每个村庄建设中的新亮点,得到了百姓们的交口称赞。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