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东潜水作业排查污水口。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号渠的五号路桥处,49岁的周卫东换上潜水服,工友们帮他戴上氧气罩,绑上安全绳。在确保安全后,周卫东潜入河中,这里有一个排水口,肉眼看不见是否有淤泥堆积,需要周卫东潜入水中摸排。
初春的杭州,乍暖还寒。十分钟后,周卫东浮出水面,工友们赶紧把安全绳往回收,周卫东摘下潜水服的面罩,气喘吁吁地说:“没有淤泥,排水正常!我们去下一个排水口。”
疏通管道、排查污染源、封堵排污口、养护管道……周卫东的工作几乎都在水下。从事护河工作14年,周卫东就是一张下沙地下管网的活地图。“哪里有排污口,哪里的排水口容易渗漏,全部在我脑子里。”周卫东自豪地说,“这些年,下沙的水越来越清,我下河的次数也减少了很多!”
不惑之年 他去考了潜水证变身“蛙人”
周卫东是江苏人,14年前到杭州从事市政管道养护。
“那时候开发区建成不久,有污水进入河道的情况比较多,经常需要下河排查污染,但是我们不专业,不能潜水,效率很低。”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为了更专业,两年前,周卫东去了大连,经过专业培训后,拿到了潜水作业资格证。“我们这个工班里,虽然我年纪最大,但我身体最好,我的肺活量一般小伙子都比不上。”周卫东的笑声很洪亮,“正常作业情况下,我可以在水下待2个小时。”
周卫东7岁开始练中长跑,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尽管身体条件不错,但潜水毕竟是高危作业。周卫东说,潜水深度在2米左右时,心脏就会加速跳动,耳膜发鼓,需要憋气让气体从耳膜里冲出来;当潜水深度在6米左右时,水的压力开始增大,身体就要开始二次减压。“最深只能潜12米,再深就有危险了。”
这套重30斤左右的潜水服成了周卫东最贴心的伙伴。夏天,下水道里阵阵恶臭,周卫东穿着潜水服下水排查,忍着臭气闷出一身汗;冬天,寒风凛冽,水温很低,冰冷刺骨,周卫东穿着潜水服冻得瑟瑟发抖,但他依然仔细排查污水口,封堵泄漏点。
春去秋来,这件老伙计和周卫东一起排查了下沙大大小小的排水口,封堵住的污水口不计其数。熟悉周卫东的人,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蛙人”。
不惧危险 他治好了河道的疑难杂症
周卫东带领的是一支40多人的团队。每次新发现窨井,他总是第一个下井。“下水道里一般会有沼气,还有一些有害气体,我干了这么多年,经验足一些。”
潜入水底后,什么也看不见,只能靠双手、双脚去触摸判断,危险也是有的。去年,幸福渠东侧有一个在规划中的支路,排水口有乳白色的水流出进入河道。周卫东穿了潜水服进入下水道逐个排查,在进入规划支路与幸福雅苑交叉口的下水道时,危险发生了。“井里有1.2米左右深的淤泥,但是在井口是看不到的,我下到井里,整个人就陷进去了,我越挣扎就陷得越深,动弹不得。”岸上的监护人员感觉不对头,赶紧扔下水枪。周卫东用水枪将身下的淤泥冲开,才得以脱身。
周卫东历时最长的一次排查,前后有半个月。那是在下沙3号大街,有一段管网是通到二号渠36号排口的,工作人员巡查中发现有污水排出。周卫东在排水口沿线排查了几十次,始终没找到污染源。“路面上的窨井打开后检查都是正常的,没有破损。”后来,周卫东进到管道里面,发现两个窨井之间的一段管道破损了,导致污水渗漏。这下这个泄漏点终于封堵住了。
“2013年汛期,当时海通街还没有验收,管道被封住,没法排水。临时接到任务时我正在吃午饭,一听情况紧急扔下碗筷就走了。我赶到现场时路面积水已经没过膝盖了,我赶紧下水将下水管道打开。但管道口被打开的瞬间,积水喷出来,冲击力特别大,我差点被冲翻在水里。”这一次抢险经历让周卫东记忆深刻,当时周边居民感激的表情至今还刻在他的脑海中。
“现在在下沙再也看不到海了,水质更是提升了一个台阶。能奉献自己的力量让下沙变成最美的东部湾,我觉得再辛苦都值得!”周卫东乐呵呵地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