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1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淡宁)离4月23日,正好还有一周——由钱江晚报与新华书店集团联合举办的2017“博库·全民阅读周刊春风图书势力榜”,将在世界读书日举行颁奖盛典。
两个月的时间中,钱江晚报联合国内各大知名出版社,梳理了2016年在中国内地出版的中文版好书,同时结合各大读书节榜单与读者推荐,推出了2017“博库·全民阅读周刊春风图书势力榜”好书60书单,书单刚出炉一周,榜单上的书就迅速成了书店的热门推荐书目,甚至还设立了专柜。
4月23日下午,我们将会颁发年度白金图书奖、春风致敬奖、白银图书奖(虚构类及非虚构类)、金翻译家奖、新人奖、年度春风奖以及年度春风人气奖等8个重磅奖项。
在这8个奖项中,与其余7个相对更注重文学性的奖项不同的年度春风人气奖的候选图书,是来自上一年度的新华书店图书的销售数据,这也意味着这个奖项反应出来的是读者在过去一年中的阅读倾向。
所以,我们打算先开一个小惊喜,提前揭晓年度春风人气奖——浙江教育出版社于2016年6月发行的《G20的杭州故事》。
这本书的人气为什么这么高?记者采访了该书策划、浙江教育出版社大众出版分社社长胡献忠。
而今年获得年度春风人气奖提名的另两本书,分别是: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英]杰里·布罗顿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人工智能的未来》([美]雷·库兹韦尔;浙江人民出版社)
这样的写作搭档
一个杭州人+一个有海外生活经历的人
“整个2016年,对中国来说最大的事件应该就是G20峰会的召开,而对杭州而言更是如此。”胡献忠说,“作为东道主所在地的出版社,我们的身上其实也担负着宣传G20、宣传浙江杭州的责任。无可厚非,这本书也成了我们社2016年的重点项目。”
2016年6月,该书正式上市之后,由于当时市面上几乎没有什么与G20相关的书籍,“几乎是我们上架后的第二天,就有很多学校打电话来订书。”
“这本书我们不想做得那么有‘时效性’,从我们以往的经验来看,有时效性的出版物可读性很有限。所以当初我们在策划时,就确定这本书的首要目标是可读。”胡献忠说。
胡献忠说,“书里的每一篇文章,基本上都不是出自一个人之手。而是多人合作完成。我们要求写作者具备海外留学、考察的经历,这样在书写20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能够更驾轻就熟,也更为准确,与此同时我们会找寻一个杭州本地人,来写这个国家与杭州有交集的内容。也因此,我们的写作者中有专家型的研究者、媒体从业者、还有我们自己的编辑,最后书的作者署名是‘《G20的杭州故事》编写组’。但这包含的不仅仅是这30多位撰稿者,在他们的背后还有许许多多为我们提供资料的支持者。”
“对一个国家来说,政治、经济、历史、教育都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写作,而最难写的其实是文化。它的概念非常大,非常宽。但‘人文’恰恰又是‘可读’必不可少的因素。”胡献忠说,“最后,我们选择了以点带面的方式,比如讲到阿根廷的文化时,我们选择了对中国古代文化很有情节的作家博尔赫斯,并将那一篇命名为《博尔赫斯的中国梦》。”
博尔赫斯的中国梦
“我有一种感觉,我一直身在中国……”“我对许多人说过,我做梦也想去中国……”“长城我一定要去。我看不见,但是能感受到。我要用手抚摸那些宏伟的砖石……”“实话告诉你们,不去访问中国,不去访问印度,我是死不瞑目的……”2016年是博尔赫斯与我们辞别的第30年,当我们再次读到这些他当年流露出的对中国无限向往的文字时,仍不禁要扼腕慨叹!
……
博尔赫斯把他对中国文化的这种喜爱和着迷融入他的诸多作品中。据统计,在博尔赫斯的全集里他37次提到了中国,比如之前我们提到的诗歌《漆手杖》,还有散文《长城和书》《时间新话》《皇宫的预言》,小说《女海盗金寡妇》《小径分叉的花园》等都是以中国为主要题材或故事背景的作品。最为我们中国读者所津津乐道的就是《漆手杖》这首诗作。诗的主角—手杖,是博尔赫斯1978年在纽约唐人街买的中国制造的黑漆手杖。在他晚年失明的岁月里,他常常拄着这根来自中国的手杖。因此,在他后期的很多照片中,我们还能看到这位文学巨匠和他的中国黑漆手杖。也许这根手杖代表着他对中国的心驰神往,也将他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他理想中神秘、梦幻的中国联结了起来。 (节选)
在信息年代
寻找被淹没掉的故事
胡献忠说,“我们最想挖掘的肯定还是那些不为人所知的,或者说,在信息很发达的年代,被淹没掉的那些故事。比如司徒雷登,说起这个名字,大家能想到的无非就是他身为美国驻华大使的身份。但其实有很多人不知道他与杭州的渊源。他参与过燕京大学的筹办,2008年就连他的骨灰都迁到了杭州。将杭州视为第二故乡的除了司徒雷登,还有一位外国医生叫梅滕更(时任杭州广济医院院长,现浙医二院的前身),如今他的雕像仍然在浙医二院,但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背后的故事了。”
梅滕更故事的写作者叫做黄逸群,在写作英国篇的过程中,她找到了一张百年前的老照片,与浙医二院的雕塑一模一样。
照片拍摄的是梅滕更在查房时遇到自己的小患者,二人相互行礼的场面。
根据黄逸群的回忆,当时在找寻线索时,她偶然在书店里发现一本外国人拍摄的杭州老照片的影集,其中的这张照片瞬间就打动了她。”这才是医患关系本该有的模样。把健康与生命托付给医生的患者,对医生表达感激,医生对病人也有着尊重与关爱。“黄逸群说。
“时常有人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那如果我们找寻的某一个故事,拉近了他与杭州的距离,让他因为同胞的故事对杭州感到亲切,想要更深地了解这座城,那么这本书就是有意义的。”胡献忠说。
杭州:
一位苏格兰医生的第二故乡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位于杭州解放路上的浙医二院前,多了一组雕塑—一个是身穿长衫马褂的中国小男孩,看上去只有四五岁光景,另一个是外国长者,一身西式装扮,头上戴着礼帽,一老一小,双手作揖,正在互相行礼。
雕塑是根据一张拍摄于100多年前的老照片创作的。鞠躬的长者,就是时任浙医二院前身广济医院院长的苏格兰医生梅滕更。照片拍摄的是梅滕更在查房时遇到自己的小患者,二人相互行礼的场面。
梅滕更26岁来到杭州,不仅留在了广济医院,而且在这里一干便是45年,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这家医院和这里的医疗事业。由于医院人手不足,他把自己的大儿子叫到了中国;他创办了广济医校,几乎免费培养医生;在这里他不知道救治了多少病患,培养了多少医生、助产士、药剂师和护士。叶落终须归根,1926年,年届70岁的梅滕更离开居住了45年的杭州,回到英国。离开杭州前,梅滕更夫人在致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早上,最先迎接我的,是西湖湖面上难以形容的美妙的日出。它最初看起来像是壮丽的火焰,从东边露出来,红扑扑的。黎明来临,光芒在上空照耀,这种感觉无法形容。”杭州,已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节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