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她就是罕见的那一个 100个唐三彩里可能只找得出1个坐着的
2017年04月26日 09:36:07 来源: 都市快报 记者 刘云

  三彩釉陶梳妆女坐俑

  昨天,“一日看尽长安花——唐都长安三彩精华展”在西湖博物馆开展。

  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但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曾评价唐三彩说,它在中国的陶瓷史、雕塑史、工艺史都留下不可或缺的一页。只可惜后来因为安史之乱,唐王朝衰落,生生断送了唐三彩。

  唐三彩造型优美,色彩绚丽、工艺精湛,是“盛唐气象”的生动再现,也可以说是大唐文明的物证和最好的解读。

  这次“唐都长安三彩精华展”展览由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和杭州西湖博物馆共同举办,93件唐三彩第一次来杭展出。

  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李兆楠说,这些唐三彩以前从不挪窝,想看的话只能跑一趟西安。从2015年开始,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才开始带着唐三彩出西安展览,现在是第一次到杭州。

  唐三彩其实是明器,是专门为陪葬用的一种器具,也叫冥器。继汉代之后,唐代是中国第二个厚葬时期。李兆楠说,展出的唐三彩都出自唐墓,几乎都是王公贵族留下的。展品包括有三彩釉陶“三花”鞍马、三彩釉陶持瓶胡人

  俑、三彩釉陶象首杯、三彩釉陶陶枕……人物、动物、生活用具,种类很多。

  按李兆楠的说法,隔了上千年后,我们能在博物馆里,面对面地看到这些宝贝,那真是上千年的缘分。

  展览持续到7月26日,有兴趣不妨去看看。

  画黛眉、贴花钿、点面厣……  唐朝女子化妆七步骤

  从唐三彩里看唐朝女子的化妆术

  昨天,看展览时,发现有一个“三彩釉陶调鸟女俑”,身后还配了“说明书”,特别有意思。

  “说明书”讲的是唐代女子化妆顺序,出门前要“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脸上要经过“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厣、描斜红、涂唇脂”七大步骤——

  敷铅粉,铅醋化了以后会变得像米粉一样细腻,“洗净铅华”的铅华其实就是铅粉。

  抹胭脂,用的是叫“红蓝”的花,花瓣中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时整朵摘下,槌成红色颜料。传说,体态丰腴的杨贵妃,到了夏天流的香汗都是红色,可见涂抹胭脂之多。

  画黛眉,唐代女子很讲究眉毛,从出土文物、壁画、史料里明确找到的眉形,就有十几种,比如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等。

  贴花钿,又叫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有用金箔剪裁的,也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的。形状有梅花、小鱼、小鸟、小鸭子等。

  点面厣,是在嘴角酒窝的地方,点两个小点。据说最早不是妆饰,是皇宫里的特殊标记,比方哪个妃嫔来例假了,不能让帝王“御幸”,而又难于启齿,就在脸上点两个小点,女史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不知道为什么,后来传到民间就成了风尚。

  描斜红,是在眼角两旁各画一条竖起的红色弯弯新月形。它的来历就更好玩了。据说,三国时魏文帝身边新来了个宫女,名叫薛夜来,他十分宠爱。一天夜里,文帝灯下读书,薛夜来不小心一头撞上屏风,鲜血直流,愈后仍留两道疤,但文帝对她宠爱如昔。其他宫女见了也模仿起来,用胭脂在脸上画血痕,名“晓霞妆”。时间一长,演变成了斜红。

  涂唇脂,也就是擦口红。

  妆化完了,穿衣服也有讲究。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李兆楠说,唐代是一个开放、繁荣、富强、朝气、向上、融合的朝代,女孩子穿衣服都很洒脱、张扬,怎么好看怎么来。

  像“三彩釉陶调鸟女俑”,贵族小姑娘走的是“哈中亚”路线,一件大翻领缺胯袍,像旗袍一样高开衩,随时可以迈腿跨上马;脚蹬乌皮六合靴,就像现在很多姑娘喜欢穿的马丁靴。

  李兆楠还说,唐代并不是只有王公贵族才化妆、才讲究,几乎人人都如此。比如说,展览上还有一件国宝“三彩釉陶梳妆女坐俑”,听名字就知道,她在干吗?梳妆打扮。

  100个唐三彩里可能只找得出1个坐着的,她就是罕见的那一个,而且坐的是一个束腰型座墩。姿势端庄,稳稳地坐着,左手握了个铜镜(已残破),右手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拿的是梳子,在对着镜子梳头;一种说拿着“粉扑”,正往脸上“贴花黄”。

  仔细看看,每一件展出的唐三彩背后,或许都有不少历史和文化故事,还蛮有意思的。

标签: 彩釉陶;唐三彩;女子化妆;贴花;胭脂 责任编辑: 金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