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余杭为上塘河保障桥断面剿劣开出三剂“药方”
2017年04月27日 08:15:24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沈旭微 汪玲

  “河水为什么不清?”

  陈春耀常常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孙子的问题。孩子在电视里看到“清清河水鱼儿游”的画面,在自家门口的河道里却看不到。

  这个55岁的男人,在南星社区住了一辈子。人生当中的10年时间,他一直为改善水环境奔走。

  今年,政府给了他一个圆满答案:包括他在内的321户要集体拆迁,门口的河道也将彻底消劣。这意味着,多年被臭水河围绕的日子终将结束。

  南星社区位于余杭区星桥街道,房子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房子老、地基薄,截污纳管无法彻底实施,污水直接流入村里的河道、池塘,最终汇入打铁桥港,污染上塘河。

  上塘河保障桥,是市控劣V类断面。余杭区痛定思痛、自加压力,定下来要在今年6月底摘掉劣V类的帽子。

  “小河清清大河净”。上塘河要剿劣,支流的污染源必须掐断,余杭区开出了三剂“药方”。

  以拆代截治源头

  陈春耀常常想起小时候,那个可以在河里游泳嬉戏的年代。

  “在河口放一个笼子,1个小时来收,会钻进来很多鱼虾,现在的孩子已经感受不到这些乐趣了。”

  那时候,家门口的这条河还叫“王家湾”,水从打铁桥港流来。后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4米宽的河道被填了3米,来水源头也断了,变成了一条“死水河”。

  渐渐的,“王家湾”的河名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这条河变成了村民捂着鼻子躲着走的“臭水沟”。

  社区里的其他4条河道、34个池塘境况也都一样。“不用检测,看水的颜色就知道水质很差。”陈春耀从不让孙子靠近河边。

  在陈春耀的记忆里,水质最差的时候是2014年前后。“污水直接排到河沟里,水面上厚厚的一层粪便,有1米厚。”陈春耀用手比划着,连连摇头。

  南星社区居住的外地人口有1万多,是本地人口的10倍。“餐饮污水、生活污水都排入河道。”南星社区党委书记蒋洪明说,污水排入河道是在污染水环境,这样的道理,他怎么可能不明白。但是要在南星社区彻底实施截污纳管,条件是不具备的。

  10年前,南星社区就划了红线,村民不可以新建房屋。现有的房子在2014年做过鉴定,有一半是危房。“挖掘机开挖地面,一震动,房子估计都会塌的。”

  还有其他办法吗?去年,南星社区在河边围起了栅栏,阻止村民往河里扔垃圾,保洁员定期保洁,水面上垃圾少了,但墨绿的水体颜色没有变,“我们知道,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今年年初,余杭区将上塘河挂号消劣。南星社区的小微水体成了最大的治理难点。“以拆代截是最根本的方法。”余杭区副区长葛建伟说。

  今年2月份,南星社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正式启动,321户居民的房屋评估和土地测量刚刚完成,6月底,这里将全部腾空封闭。“以后这里再也不会有污水进入上塘河了。”陈春耀看着墙上大大的“拆”字,心里感到一丝暖意。(下转第2版)

标签: 河道;社区;污水;房子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