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水底隧道的规划设计报告
最终建到龙翔桥的小菜场
规划的小菜场,原本计划建在茅廊巷。
金庸翻译的《一个外国记者所见的杭州》。
图片由杭州档案馆提供
如果今天“杭州市”过生日,猜猜要插几根蜡烛?
90。
1927年5月17日,杭州市政厅奉命成立,第一任厅长邵元冲。6月20日,正式改名杭州市政府,从此有了“杭州市”的叫法,邵元冲也成为杭州市第一任市长。
从1927年到2017年,这90年,是怎样变化的?为了给杭州市庆生,市档案馆(香积寺路3号)今起举办新展览《杭州建市档案史料展》,一直持续到6月23日(节假日照常开放),免票参观。
成为“杭州市”以前,叫“杭县”
杭州的“老名字”太多,而且都很有名——临安、钱塘、武林。
民国元年(1912年)2月,撤并仁和、钱塘2县,成立杭县,作为浙江省会驻地。
1927年5月26日,通过《杭州市暂行条例》,划杭县城区建杭州市,由省直辖,为省府置地,但在临平、塘栖一带仍保留“杭县”称呼。
成为杭州市后,下设城区、西湖、江干、会堡、湖墅、皋塘6个区——西湖、江干,一直沿用到现在。当时,杭州市面积910平方公里,38万人。
1958年11月,萧山、富阳归属杭州市。
1963年5月,建德、淳安归属杭州市。自此,杭州现在的模样,成型。
第一任杭州市市长 当了不到4个月
杭州第一任市长——邵元冲,在位时间不长,市长当了大概4个月。
邵元冲本身也是很传奇的人物,这里就说说他做市长的这几个月。他爱写日记,每天见了谁、做了什么,都会记下来。
这次展览上,有《邵元冲日记》,里面就写了杭州是怎么建市的。
4月28日,星期四:午前政治分会开会,提出设置杭州市政厅事,公决推余任市长,电请中央加委。
5月11日,星期三:午前省务会议,对于杭州市条例大体通过。午后约默君、伯樵、远帆、厉生共商筹备市政事。
5月17日,星期二:午后二时顷在省属大礼堂举行市长宣誓就职典礼,各界、各团体代表到者约二百人。
5月23日,星期一:午前开省务委员会,通过市政厅各职员……借用青年会房屋全部云云……
因为有美国留学的经历,邵市长上任后,推出了杭州建市后第一份市政设想与规划,在报纸上发表《告杭州市民书》,提出“市政八条”。
“市政八条”以民生为主,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十件实事”,其中包括——
一、户口之调查,市区之测量,当即行着手以为市政计划之基础。
二、自来水即需计划兴办,以谋居民饮水之改良,以增进其健康。
三、小菜场即宜设置,并检查各种饮食品及其原料,以重卫生。
四、即设游民习艺所,以收容乞丐残废,以维公安。
五、发展平民教育,以培民智。
六、修治道路以利交通。
七、濬治西湖以防淤塞。而同时尤当亟亟从事者则为。
八、改良西湖风景,盖西湖之美,既夙驰誉于中外……
“市长令”一发,杭州市的建设就随之启动了。比如“小菜场”,马上规划了一幢开放式的二层小楼,设计很先进,起初计划在茅廊巷,后来改到了龙翔桥。
西湖也马上开始人工挖泥、清淤;湖心亭、三潭印月都做了整治;湖滨路铺上了柏油路。整个城市,道路、自来水、电气化工程、市政交通、疏浚河道等都全面铺开。
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周东华说,可惜的是,邵元冲是文人脾气,据说“倔”得很,可能无形中得罪了很多人。后来,离开了杭州的邵元冲,在西安事变时因枪击而亡。
80年前就有专家提议
建钱塘江过江隧道
选址在如今复兴大桥位置
1937年,杭州市政府成立10周年,曾办过“庆生”大会,请了106位80岁以上的杭州老人,一起聚到西湖大礼堂,让老人家给杭州提提意见,看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也以“耆老”之健康来隐喻杭州未来的长久昌盛。
建市初期的杭州,当时还有很多专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杭州市参议会,当时倡议“建设花园城市”,还提出了建设“田园城市”的设想。还有一位叫杨建的专家,打了一份报告给市政府,建议在钱塘江挖一条水底隧道。这份报告书的这次展出,图文并茂,连隧道的设计图都有,选址在如今钱江四桥(复兴大桥)的位置,一头连着西兴,一头连着南星,是一条宽12米的隧道,里头既有火车轨道、电车轨道,也有汽车道、人行道。
报告书交上去,大概是1935年前后,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哪个城市建过水底隧道,这位杨建还准备了很多美国找来的隧道资料作为借鉴。
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周教授说,这份报告书绝对不是乱来的,每个设想都有理有据。可惜的是,以杭州当时的能力,水底隧道建不起来。
外国人写杭州游记
金庸亲自翻译
杭州人口在增加中,商业也渐见繁盛……主要的道路正在整理下水道,现在正预备建造一条贯穿本城南北的良好马路。甚至有准备行驶电力车的计划……
本市主要交叉路口已装置了指挥交通的红绿灯,这引起行人好奇的兴趣,对于那些年轻的交通警察则是一种愉快的得意,而在红绿灯开亮时,黄包车夫却不得不停住了……
展览上,有一个剪报还蛮好玩,是从馆藏旧报刊剪报中找到的一篇1947年金庸先生的译作《一个外国记者所见的杭州》。
1945年抗战胜利后,金庸曾在杭州的《东南日报》暂任外勤记者,当时用的是本名查良镛。
当年,有个常驻在上海的外国人,也是一位记者,到杭州度假玩了几天,回到上海后就写了一篇游记,全英文,刊登在上海的《字林西报》上,不知道金庸是自己看到还是编辑安排,他将文章翻译成中文,又刊登在了杭州的《东南日报》上。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