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2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金许斌 梁国瑞)杭州,拱墅区定下了今年的城中村改造新目标:年内完成全域剩余28个村5000多户拆迁,2019年完成整治,提前一年完成全域改造,决战攻坚中,当地交出了“3天160户全部签约”的漂亮成绩单。
宁波,一场城中村改造攻坚战已经打响,通过“提速清零一批、启动实施一批、储备谋划一批”,全年计划完成改造500万平方米,其中棚户区城中村改造100万平方米。
温州,鹿城区年度城中村改造及项目建设拔钉清障计划已经启动,全区将实施52个项目、涉及17517户。
城中村,既是城市脏乱差的集中点,也是社会矛盾的交织点,更是私搭乱建等违建的重点区域,不仅直接影响居民生活环境,直接影响城市面貌,更直接制约浙商回归项目落地。改造城中村,是省委、省政府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事关发展大局和民生改善。
今年以来,一场着眼于千万群众民生改善的城中村“围剿”战,正在浙江大地全面打响。
成片改造
助力城市有机更新
2017年4月10日,杭州江干区五堡社区住户周红梅正式签约,即将离开居住多年的旧宅。回头望望这个鼎盛时期盘踞着约800余家“作坊式”制衣企业、每天产生60余吨垃圾的城中村,周红梅心中无限感慨。
随着五堡、六堡、七堡、红五月这4个城中村拆迁,杭州主城区沿江最后一片未开发区域,将进入“钱江新城2.0”时代。按照最新规划,这里今后交通便捷、配套完善、品质居住满足不同人群所需,将实现以活力体验为特色的“江城一体”新格局。
城中村是迈向城市化绕不开的一个坎,是影响城市有机更新和实现公共服务高质量、均衡化的最大短板。今年以来,全省各地把城中村改造作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完善城市功能、清退落后产能的重要突破口,强化政策和资金保障,创新改造和安置方式,坚持成片改造,让城中村改造发挥出多重效应,有力推动了城市的有机更新。
仓后区块,位于义乌市核心区域,区块内建筑多建造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房屋老旧,道路狭窄,流动人口聚集,安全隐患突出,仅危旧房就有18处,是义乌主城区典型的“脏乱差”小区,居民拆迁改造呼声十分强烈。2016年,义乌启动以老城区5.78平方公里范围内房屋征收改造为核心的城市有机更新工作,仓后区块成为这场战役的“第一仗”。从去年11月17日开始,当地仅用38天,就完成了1005户100%签约。
5月初,记者来到仓后区块有机更新项目现场,只见老旧房屋拆除后的建筑废料已经清理大半,道路旁的土地正在重新利用开发。按照城市整体规划,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集居住、休闲、商业于一体的高品质生活区。
在全省各地,不少工业园区中的“厂中村”“园中村”,藏匿着大量“低小散”落后产能,直接影响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浙商回归项目进驻。今年以来,温州改变过去“拆迁跟着项目走”的做法,实行“项目跟着拆迁走”,加快拆后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坚持“净地熟地出让”“先招商后出让”,提升征迁土地的整体价值。如今,成片拆除的城中村土地上,滨江商务区、中央绿轴、生态园区等正拔地而起。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城中村改造为清除落后过剩产能,优化新增产能布局和结构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惠民利民
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正值初夏,走进金华“最美安置小区”——金都美地小区,整齐划一的住宅,郁郁葱葱的草坪、颇具气势的中轴景观线,丝毫不逊于高档住宅区。谁也想不到,这里曾经名叫横塘沿村,以“脏乱差”闻名。从违法搭建成风,污水横流,遍地垃圾到人人羡慕的高档住宅区,村民们经历了生活品质的巨大变化,收获了满满幸福感。
横塘沿村的变迁是我省城中村改造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各地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遭遇城中村规划管理无序、布局结构混乱、基础设施缺失等困局。我省提出“绝不把污泥浊水、违法建筑和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而城中村恰恰是滋生污泥浊水、违法建筑和脏乱差环境的最大土壤,给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消极影响。
“三改一拆”行动启动之初,我省就以百姓期盼为目标,将城中村、旧住宅区、旧厂区改造作为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百姓生活品质的重要突破口。截至2016年底,全省完成城中村改造面积共计4.25亿平方米。“三改”涉及土地面积67.53万亩,仅旧住宅区、城中村改造的受益群众就达458.65万户。
“只有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各项工作就会获得支持和理解。”在宁波奉化,惠政东路1号区块城中村改造项目涉及过万常住人口,是宁波迄今为止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项目。3年来,项目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张良君坚持与拆迁居民保持沟通联系,逢年过节上门嘘寒问暖,创下“零上访”纪录。
今年2月,省政府召开全省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治理推进会指出,城中村改造是省委提出“三个不带入”的重要前提,是全面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抓住了城中村改造,就是抓住了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牛鼻子”。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转型征程上的浙江,正在大踏步迈向“两富”和“两美”。
制度供给
共创浙江样板经验
“浙江以改造城市规划区内的旧住宅区、旧厂区和城中村为重点的拆违工作,拆出了和谐、拆出了公平、拆出了公信力和法律尊严。”浙江这一经验,得到国家住建部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成绩背后,是浙江始终坚持以法治方式推进,突出制度供给和制度执行的基本经验遵循。
在“三改一拆”行动伊始,省委、省政府就将其纳入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总体框架中谋划布局,完善“三改一拆”的法律制度,严格依法办事。
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浙江省“三改一拆”行动违法建筑处理实施意见》,相关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措施、做好政策配套。
充分、及时的制度供给,为我省城中村改造提供了有效保障。日前,我省又制定《2017年“无违建县(市、区)”创建标准及考评办法》,首次将城中村改造纳入“无违建县(市、区)”考核,为各设区市城中村改造提供了具体参考标准。
在省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的大框架下,各地因地制宜,创新之举不断涌现。温州鳌江镇下埕村于去年开始动迁,为加快安置进度,给居民提供更多优惠,缓解政府爆发式货币补偿支付压力,鳌江推出“房票”制度。政府给被征迁人发放“房票”,在12个月内购买鳌江镇政府批准同意的存量安置房或存量商品房的被征收人,可申请购房补助,使征迁工作顺利推进。
如今,我省各地的城中村改造工作正加紧发力。据了解,今年全省将实施城中改造848个,23.68万户,建筑面积6067万平方米,剩余508个城中村也将在2018年底前全面启动改造。
“拆改”结合,打破一切拖累发展的坛坛罐罐,为浙江发展腾出了新空间、开辟了新境界。浙江城市正在“脱胎换骨”,迎来更好的明天。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