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门局?是一个地名吗?目前是一条路,还地处杭城的黄金地段。而在历史上,不仅管丝绸的大官在这办公,这里还是朝廷驻江南密探办事处,更是皇帝南巡下榻的内行宫。
杭城政治经济CBD
红门局,目前是一条宽五六米、长几百米的小巷,东起定安路,西至劳动路,经常在吴山一带溜达的老杭州一定走过这条貌相平平的小巷。这个季节,巷道两侧的花开得正盛,而那幢突兀的红色别墅总引得路人驻足打量拍照。
难以想象,这里曾是杭城顶级的文人商贾会所、名流望族云集的地方——杭州织造局的原址。匆匆经过的老百姓,每次只能瞥见那扇朱漆大门,久而久之,就叫成了红(同“朱”)门局。
曾是杭氧的办公楼
走进黄色拱门里的一条小道,原以为会是一条死路,没成想里头还别有一番天地。各种线路像黑色藤蔓般缠绕着墙体,走几步就是一块小小的菜地,一排排晾晒的衣服、水桶、拖把……各种杂物堆积在墙角。小道上没有人,偶尔有几声咳嗽从里屋传来。旁边的三层黄墙小楼过道和楼梯全部用木板铺成,屏息轻缓地踱步也能在静谧的空间里听到回响。
住在这儿的杨女士是杭氧的老职工,曾被分配到四川工作过,2012年才回杭州:“那年有个军工厂正好缺人,我就被派了去。据说,还和苏联有点关系。”20世纪60年代,她公公就在劳动路上的杭州通用机器厂干活。成立于1950年8月1日的浙江铁工厂,1953年更名为杭州通用机器厂,机器厂就是杭氧的前身。这幢楼一开始是办公用的,后来厂搬到了艮山门外,这就成了职工宿舍,现在还住着十二三户人家,“四川待久了,还是觉得回来生活好。几年前这装了天然气,生活更方便了。”
王熙凤娘家的原型
话说这杭州织造局,还是《红楼梦》里王熙凤娘家的原型呢。除此之外,因为红门局在吴山大观景区内,似乎和《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和“大观楼”也有些关系。
红门局最擅长做皇室夏天穿的衣服,薄如蝉翼,软如烟雾,轻盈透气,不用想就知道老百姓是无福消受了。其中这款林黛玉潇湘馆里的窗纱用料就是红门局的一项独门绝技,《红楼梦》里被称为软罗烟和霞影纱(银红色)。
有一次,王熙凤把此纱说成了“银红蝉翼纱”,被见多识广的贾母笑话了一番,连娘家特产的名字都忘了!作为明清皇家御用丝绸的生产基地,专做皇帝、公主、妃子同款凤冠龙袍,红门中的杭州织造局,掌握着旧时杭州的经济命脉。掌控一百多个织染作坊不算,还把手伸向艮山门外的机神村、乔司等民营织染坊集中地。
红门局背后的“人”
成功的红门局背后,肯定不止一个为它撑腰的人,以及千百年来丝绸织造业的底子,比如秦汉时期掌握了高超丝织技术的余杭老百姓。
再就是春秋战国、五代吴国了,不管是越王勾践还是吴国钱镠,都把蚕桑业当作第一生产力,两耳不闻中原战事,一心只管脚下沃土。杭州也一度成为第一大都市,钱镠设计的官营丝绸织造工场——织室差不多就是红门局的雏形了。有了老祖宗打下的良好基础,接下来北宋设杭州“织务”,南宋又把织造“产业”南迁杭州,明永乐二年(1404年),旧御史台址建起了红门局。乾隆、嘉庆年间,杭州织造产量已是江南地区的龙头老大了,走在旧时的清河坊,两侧是鳞次栉比的绸庄,时不时就听到深巷传来机杼的响声。
逃过了历朝历代的纷纷战火,经历了沧海桑田的轮回变幻,这个曾是杭州骄傲的红门局,最终还是被太平军无情地摧毁了。民国时期,也有不少文人名流聚居此处,恍惚间,以为往昔杭州织造府又回来了,但终究是人走楼空,落寞了不少保留下来的地名,引人遐想。随后的时光里,陆续有人搬去入住,渐渐地,这儿也融进了杭城百姓的生活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