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里遗址后续补充性考古发掘工作近日结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孙国平确认:“在遗址的最下部文化层中发现距今6000年前后的马家浜文化晚期典型遗物。由此可以证实,富阳的人文历史之源至少可以追溯到了这一时期,从而把富阳的历史在去年良渚文化墓葬发现的基础上又往前推了近一千年。”
配合杭黄高铁建设 考古队发现瓦窑里遗址
瓦窑里遗址,位于富阳大源镇亭山村瓦窑里自然村。早在2010年,为配合杭黄高铁项目施工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富阳区文物馆在对高铁沿线考古调查中,发现了瓦窑里遗址。
2016年,在高铁两侧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包括石镞、石钺、石锛、石斧在内的十余件良渚文化时期的重要文物。其中有一件鼎,下部有较典型的鱼鳍形鼎足,腹部外表装饰两圈弱脊,具有河姆渡文化遗风。
今年4月28日开始,考古人员再次对瓦窑里遗址进行后续补充性发掘。虽然受地形限制,周围都是民居,他们只能将挖掘范围扩大到150平方米左右,但事遂人愿,经过一个半月的发掘,收获不小。
孙国平介绍,这一区域的地层可以大致分为四层,最上面一层是现在老百姓种菜的表土层,第二层大致是商周至唐宋时期的地层,第三层和第四层是新石器时代地层,形成年代是从良渚文化到马家浜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6000年)。
在第二层中,除了出土一些印纹陶片、原始瓷片外,还发现了一座两汉时期的砖室墓葬,尽管墓葬破坏严重,难得的是还残留着一件随葬品——陶灶。
第三层的泥土比较纯净,包含夹砂红陶等少量遗物。同时,在去年挖掘的两座墓葬西侧,又发现了一座长方形墓葬,里面出土了四件随葬陶器(鼎、豆、罐、酒糟过滤器)、一件石纺轮、一件玉珠和一件玉装饰品。
挖掘到第四层,出土文物让考古人员欣喜不已——虽然只是多角沿豆盘的一块碎片(豆是古代用来放食物的器皿)和一块牛鼻形的器耳,但对于佐证富阳的历史却有重要意义。根据专家可靠判断,它们是马家浜文化晚期的典型遗物,距今六千年左右。
墓葬揭示:史前村落或存在“一夫两妻”
在富阳以往进行的考古发掘中,也曾在银湖街道毛竹山等地发现过良渚文化时期零星遗物。
而这次在瓦窑里的考古发掘,足以说明在此地存在着一片古代墓地。“可以证明在良渚文化早期,有一部分先民已经在富阳繁衍生息了,也表明良渚文化范围自早期开始就已拓展至浙西南沿江(富春江)山地丘陵区。”孙国平认为,这些先民在富春江南岸山脚下的坡地(台地)上生产、生活,也许他们还组成了小型的村落。这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富阳境内最早的先民生活场所,是最可靠的富阳历史文化的源头。
去年和今年发现的3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靠得比较近,几乎是挨在一起的。根据随葬物品,可以判断出中间的那个墓主人是男性,其左右两边的为女性。中间墓葬出土的石钺、石锛都是生产工具,在原始时代通常为男性所用,而两侧的各一座墓葬中有小件装饰玉器和各一件石纺轮出土,它们通常为女性所用。
所以,也许他们仨原本就是虽不算富有但足够温馨的一家人。因为,根据已有的考古研究成果,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大致已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父权家庭的社会关系。“那么,当时的社会有没有可能一部分人是一夫两妻呢?瓦窑里的发现值得人们进一步关注。”孙国平抛出了一个饶有趣味的说法。
“去年出土的十余件良渚文化时期遗物已经初步修复完成,达到文物陈列要求。”孙国平说,这次新出土的二三十件文物也将带回库房进行修复。据悉,这些文物将在今年落成的富阳博物馆中陈列展出。届时,市民可以跟随这些文物去追寻五六千年前的富阳历史了。
考古发掘现场。
出土的部分文物。
名词解释
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浙江嘉兴市马家浜遗址而得名。年代约始于公元前五千年,延续了约1000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