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好不好,谁最知道?当然是生活在水中的精灵。
当鱼虾开会、河蚌小憩、桃花水母曼舞、水草缓缓浮动,谁能说这样的水下世界不美妙呢?
“五水共治”3年,杭州碧水清渠的数量与日俱增。今年年底前,杭州更要剿灭劣V类水。年将过半,杭州剿劣成效卓然——曾经的黑臭河华丽转身,成为清澈的景观河,水下森林中,小精灵们和谐共生……
不过,有一些景象,站在岸边的人无法身临其境,有一些变化,只有水中的小生命才能诉说。于是,我们用水下相机打破空间壁垒,以镜头为眼,悄悄走进生活在水下的它们,用影像记录它们的真实生活,带大家一起——《寻找最美水世界》。
记者 汪玲 文
记者 曾瑞阳 杨子健 见习记者 廉笑尘 刘斌兵 摄
前些天的一个清晨,天朗气清,薄雾笼罩西溪湿地。37岁的船工徐松建打扫完摇橹船,便蹲在船头望着水面。看看近在咫尺的水草、鱼、虾、螺蛳、河蚌……这是他每天的必修课。
在西溪湿地摇船7年,徐松建不爱出去旅游,因为不管去哪,他都不自觉地把当地景点和西溪湿地做比较。“我啊,就是恋家,哪里都比不上西溪美。”徐松建说。
西溪之美,徐松建觉得美在水下。不过,这种美曾有过断层,而徐松建就是那段“绝缘期”的见证者之一。
由清变浊易
徐松建出生在当年的蒋村乡,论起来,西溪湿地就是徐松建的老家。
徐松建的父辈是渔民,和大多数村民一样,一家人过着“以水为田、以桥为路、以舟为马、以岛为家”的生活。徐松建当年尚幼,却记得很清楚,那时候的西溪湿地水很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被称为华东最大的活鱼库。
与美绝缘的转折点出现在2000年左右,当时,家家户户都开始养猪。由于西溪湿地靠近城区,来自宾馆酒店的泔水拿来养猪,既省钱,又长肉。“猪圈都沿河而建,为的就是方便排污水,西溪的水变得又黑又臭。”徐松建回忆起来,似乎还能闻到那股异味。
养一头猪排放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排放的污水总量,西溪湿地的水质因此一度呈现为劣V类。“幸好那时通了自来水,不然我们都没水烧饭洗菜。”徐松建说。
2002年,一纸“生猪禁养令”赶走了蒋村乡的2.5万头猪,西溪湿地水质开始转好;2003年,杭州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2004年,国家林业局来西溪湿地考察,专家提出要在杭州建设全国第一个湿地公园。
新的方向有了,但路好走吗?
由浊变清难
不好走。
湿地公园该怎么建?没有任何前车之鉴,杭州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既要保护湿地,又能让市民走进大自然,这是西溪湿地公园的定位。”西溪湿地生态研究中心主任刘想说。
2005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建成并正式开园,并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首个国家湿地公园。然而,开园当年,西溪湿地常常一天只有2名游客,而园内工作人员有400多人。于是,有人开始议论,湿地公园会不会只是专家玩的概念呢?
西溪之美终归能等到发现她的眼睛,而最为人熟知的那双眼睛,属于导演冯小刚。2008年,电影《非诚勿扰》在西溪湿地取景。电影上映后,观众们如获顿悟——原来西溪湿地这么美。次年,西溪湿地累积入园游客便达306.3万人次,总收入达1.23亿元。
“湿地公园开始走进大众视野。”刘想说,来自各地的取经团纷至沓来,如今,全国已有湿地公园836家。
屈指算来,生猪养殖破坏西溪湿地水质仅用了2年时间,而让西溪湿地恢复旧观,并让她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杭州花费了3倍的时间。
西溪且留下
生态修复,游人纷至,西溪湿地内各种配套活动也相继推出,徐松建所从事的“渔夫之旅”也在其中。徐松建被船工兄弟们称为“捕鱼达人”,对于这个头衔,他自己倒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我就是运气好。”
徐松建的捕鱼水平确实很高,他知道哪里鱼多,便把船往哪里摇。停船后,他便抡起竹竿撒网,还不忘喊一嗓子:“赶鱼咯!”待渔网沉入水下,大片水波晕开,他便赶紧收网。渔网很沉,他知道自己又有收获。果然,3条四五斤重的大白鲢被他打了上来。
西溪湿地的鱼是野生的,不对外销售,捕上来的鱼送到园内餐厅加工,供游客品尝。西溪湿地约70%的面积为水域,具备人工养鱼条件,但最后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养鱼就要放饵料,怕影响水质。”刘想说。
每年,西溪湿地都会投放鱼苗,最近就投放了50万尾白鲢、花鲢鱼苗。刘想说,鱼苗会将水中富营养化物质当作饵料,水质便可得到净化。同时,西溪湿地还通过在主航道以及与河道连通的水域,种植芦苇、茭白等典型湿地植物,并科学配比和放养鱼类、两栖类,恢复和重建西溪湿地历史上最佳的湿地生态系统。
10多年过去了,西溪湿地终于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写下了一部“净化史”。无怪乎世界自然基金会雍怡博士在公开场合给出了这样的高度评价:“西溪湿地是中国湿地公园的名片,承载着所有公众对湿地概念的基本认知。”
征集最美水世界
如果你家门口有美丽的水世界,欢迎在杭州日报官方微信后台留言,我们将和大家一起见证身边的水下之美。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