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红色引擎领航
湖滨街道激活“全域化”大党建
2017年06月30日 08:39:49 来源: 杭州日报 沈榄 王紫微 王璟 制图

  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处于转型升级前沿的湖滨街道,正以“全域化”党建引领,锐意前行。

  今年,上城区吹响了“四个全域化”的冲锋号,湖滨街道也打开了“开放、互动、融合”的“全域化党建”的新格局。绘制全域化党建地图、开辟全域化党建阵地、打造全域化党建课堂、升级全域化党建品牌,汇聚“两新组织”,携手“公益伙伴”,激发每一个党员的活力、创造力……

  红色引擎,强劲领航,湖滨正在绘制“华东最美商圈”的新蓝图——未来的湖滨,格局要走向“大而精”,生活要更显“小而美”。

  “我们将坚持‘城市有机更新’的发展路径,体现城市的文化传承,展现湖滨特色、湖滨魅力。”湖滨街道党工委书记章琪表示。

  纵深全域内涵 挖掘红色记忆新生力

  “我叫胡宾,是一名年轻的党员,因为一封机缘巧合的‘家书’,我踏上了追寻湖滨‘红色记忆’的旅程……”

  这款名为“红色微旅行·湖滨记忆”的手机AR体验游戏,创意来自湖滨街道的年轻党员们。从“红色港湾”出发,以“红色驿站”为终点,一条线路串联起了湖滨区域内的红色地标、历史建筑。掏出手机扫一扫,就能打捞起一段段来自峥嵘岁月的“红色记忆”——

  比如,去年经过整治的思鑫坊,拥有爱国将领何柱国故居,乔石旧居等多处名人故居;比如,今年的征收项目岳王新村地块,曾住过中共地下党的“老革命”,新四军女英雄……

  今年,湖滨街道有10个征收(收购)项目、涉及500余户,拟完成危房治理31处、2万多平方米。伴随“四个全域化”工作的加速推进,“杭州门厅”城市记忆打捞项目也在同步启动。以征迁改造、危旧房整治项目及分布在辖区的老建筑、老地标为线索,邀请城市研究和文史方面的学者、专家,一起寻访、挖掘背后的历史记忆、红色印记。

  同时,以打捞城市记忆为线索,街道还将“四个全域化”工作向纵深方向推进。今年5月份,通过“五水共治”,治理小微水体,原本“藏”在东平巷11号渤海医庐里面,荒废多年的一口古井就再次焕发了“新生”。

  作为历史与现代交融,具有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杭州门厅”,湖滨街道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最杭州”的国际化、现代化精品街道。未来,通过“城市有机更新”腾挪出来的空间,不仅要为历史记忆存档,还要腾笼换鸟,筑巢引凤,以人才和资本的集聚,来推动整个湖滨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

  开拓全域视野 奠定基层党建新格局

  七一前夕,10个“漂流书屋”正静静地等待被“领走”。

  很快,这些“漂流书屋”将被安放在湖滨的商圈楼宇、街头巷尾、社区食堂等地。参与“漂流”的,除了书籍,也有捐赠而来的闲置物品,雨伞、老花镜等便民设施,甚至会有新鲜食品,市民游客可以自由阅读、自助取用。

  这也是湖滨街道通过全域化党建的“红色引擎”,凝聚辖区内两新组织资参与“共建、共享”的新探索之一。

  今年,通过整合特有的红色资源,湖滨街道将红色港湾、湖滨家园、红色驿站等串点成线,打造成为“一湾一园一馆一站”的全域化党建阵地,并严格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的标准,打造“六有阵地”示范样本,牢筑党建“前哨阵地”,为党组织有效运转营造良好氛围和坚实保障。

  另一方面,街道与辖区内的两新组织签署“协议”,实现党建资源全面开放,有效共享——这很好地解决了街道辖区内党建空间“小、少、散”的状况,打造出了“五分钟党建活动圈”。并且,通过推行“积分制”管理,还大大激发了两新组织参与资源共享的积极性。

  “因为我们是联合支部,平时没有属于自己的活动场地。但,只要我们需要场地,红色港湾党员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就会为我们预约登记好时间、场地。”一位来自凯悦酒店的党员说,而一旦发起公益党建活动,“联盟”也会第一时间响应。

  依托湖滨商圈的企业资源优势,湖滨街道与党建“伙伴”共同完成了湖滨汇享计划、红色公益菜单、爱在春光里等系列特色党建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红色引擎”汇聚力量,建立了“开放、互动、融合”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延展全域品牌 迸发“湖滨晴雨”新活力

  创新社会治理重心在街道社区,加强基层党建重心也在街道社区。

  在杭州,说起广集民智的基层协商民主好做法,几乎第一时间就会联想到“湖滨晴雨”——注重开放式议事决策、强化统筹服务功能的湖滨晴雨工作室,曾多次得到过中央领导的肯定,是杭州社会治理创新示范点之一,参观学习考察者络绎不绝。

  如今,已走过八载的“湖滨晴雨”要再出发,全面实现“品牌”升级。

  从去年年底开始,不少湖滨老墙门、老小区的居民们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生活中,多了一群“晴雨管家”。这些“晴雨管家”,全部都是普通“老党员”,却什么事情都敢“管”。

  保康巷13号,过去一楼的厕所没有专门的排污管,经常堵塞,让居民们的生活很不方便。今年4月,通过“晴雨管家”孙新宝牵头,上城区有关部门为居民们“坐下来”,多次实地勘测,几番讨论设计,终于有了可行的整改方案,两新组织通过“湖滨汇享计划”认捐,最近,厕所已经整修一新,墙面上还贴了白瓷砖。

  61岁的张明谦,是东平巷社区第一批“晴雨管家”之一。他向墙门里15户居民发起“众筹”的倡议,让中山中路274号的老墙门重新拥有了漂亮的雕花大铁门,不仅提升了大家的居住品质,还与周边建筑风格相得益彰,成为中山中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可以说,“晴雨管家”这一居民自治新模式,破解了不少老旧小区缺少物业,难于管理的难题,也实现了“强化党委核心、优化公共服务、激活居民自治”的目标。

  湖滨街道还在传统党建品牌“湖滨晴雨”的基础上,深化了“晴雨”系列子品牌。如,在社区治理改革创新中,打造“晴雨客厅”;扩大志愿服务范围,设立“晴雨服务窗”;将湖滨开放式党校升级为“晴雨学堂”,以党员先锋的力量带动居民文明素质的提升,等等。

标签: 党建;湖滨;管家;红色记忆;基层党建 责任编辑: 金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