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中国好邻居
2017年07月04日 14:06:27 来源: 杭州日报

  讲述 晏阿姨 整理 黄小追

  老人九月就要做心脏手术了,现在手还骨折,儿女住得远,也不太来看她

  每次吃绿豆的时候,我都会想起Morris。那位手足无措的英国老太太,捧着一碗由绿豆、红豆、莲子打成糊的甜汤站在家门口,问我这是什么。

  我们夫妻第一次见Morris的时候,这个直率的英国老太太说她并不怎么喜欢中国人。可是,我们没有退缩,她是一个即将要动手术的八十岁独居老人,我们知道她需要照顾,作为邻居,应该帮她。语言不通没关系,被拒绝被误会也没有关系。我们相信,她一定能感受到我们的善意。整个夏天,我们每天为她送饭,风雨无阻。

  2016年7月,我们夫妻从杭州到加拿大渥太华女儿Nicole的家度假。女儿即将回国工作,临走前,安排和邻居老太太认识一下,我和丈夫都不会说英文,要想认识邻居,得靠女儿张罗。外国人的社交讲究距离感,这顿晚宴是我提出的,按照中国人的礼仪,没什么理由不见见这位即将共处整个夏天的邻居。

  Morris独居,81岁,丈夫住在不近的敬老院。她年轻时读女子学校,后来做护士,是十分独立的英国女人模样。

  餐桌不大,几道菜热热闹闹地挤在一起: 油焖大虾、酱牛肉、蔬菜炒蛋、炒甘蓝、香干炒时蔬……我从厨房走出来,听到有人发出热情的呼喊:“ Nicole,太感谢你了!”然后,一个老人高挑的身影映入眼帘,正在拥抱女儿,整整高了一个头。虽然我们不会英文,但能看出来Morris对晚餐很满意——她都没停下来过,一边报以非常标准的老外惊讶脸,这让主厨的我太有成就感了。

  “是的,之前也和 Nicole说了,我不太喜欢中国人,要不是因为你们的炒房团,我的孩子也不至于买不起这附近的房子。但是,但是,”Morris一边剥虾,一边做了个夸张的动作,“看看这桌中餐,太美妙了,我真希望这就是我家的厨房。”

  女儿接着翻译:老人九月就要做心脏手术了,现在手还骨折,儿女住得远,也不太来看她。

  “那怎么行,”丈夫一下就愁坏了,“做手术在中国可是大事情,怎么着也是要养的,难道就让她这样,每天两片面包一块干酪打发了?”

  他们可是连月子都不坐的老外呀,再说了,话都说不上,做再多的好事人家会领情吗?

  Morris又夸了好几遍酱牛肉的口感与味道,惊讶于紫甘蓝除了做沙拉还能炒着吃,在表达了多次被神奇的中国料理征服后,慢悠悠地回家了。

  女儿看看我们的样子,体贴地鼓励我们:“想做就做吧,有我呢。”

  大家都笑了:我们仨,再加上小外孙吧,分居两国,语言不通,马上要进行一场冒险:每天给英国老太太送饭,好保证她能健健康康地进行手术。

  两个人很不甘心地又比画了半天,终于放弃了,一起大笑起来。

  难处很快就出现了:语言不通,不能沟通。

  第二天上午11点,丈夫烧好饭,我提着纸袋,牵着小外孙敲开了Morris的门,老太太惊讶地说了一堆话,我听不明白,便指指袋子,再做了个吃的动作。她家养了一条拉布拉多犬,小外孙吓得直往后躲。

  老人嗯嗯啊啊地接过了袋子,我也嗯嗯啊啊地示意对方赶紧回去。

  虽然我不是那种非常主动的人,但和邻居聊天交流是很基础的日常,现在一肚子话憋着实在难受。正和丈夫商量怎么办的时候,敲门声响了,Morris站在门口,穿了一身正装,甚至还穿着崭新的皮鞋,就像是来赴下午茶了。

  我当场就有点头大,这位高高的邻居得把麻烦的正装一件件穿好,弯下腰换鞋——从自家的台阶走下来,再从我家的台阶走上去……无论哪步出了岔子都是要命的。我忙陪着Morris回家,以确保自己担心的事不会发生。

  后来Morris回忆:“大概她觉得我太虚弱,无力走动。她总要紧紧扶着我的胳臂,送我回家门口。其实我也挺担心的,因为我比她高大,如果我摔倒了,可能会带她一块儿摔倒。”我比Morris矮一个头,两人就这样无声又亲密地互相依靠着。

  走到Morris家门口,我比画了吃饭的样子,捧着碗放在门口的长凳上,又做了个自己会去取的动作。很显然,她并没有看懂。两个人很不甘心地又比画了半天,终于放弃了,一起大笑起来。

  Morris在给女儿的邮件里写道:“你妈妈显然是想告诉我什么,但我没有理解。我也给女儿发了信息,拜托她告诉邻居把空盘子放在门廊里就好”。

  远在上海的女儿做了合格的翻译官。纸袋里装着保温杯和很大的便当盒,里面有米饭、蔬菜、猪肉或虾,还有一壶热汤。有一次丈夫提议做个煎饼,老太太也很爱吃。“堪比终极版外卖服务。”Morris这样总结。

  偶尔也有让她费解的食材出现,比如丈夫强烈推荐的黑木耳炖鸡汤。老太太不敢吃黑木耳,都剩下了。他痛心疾首,忙让女儿翻译了黑木耳对心脏的好处,这才让Morris做了尝试。

  我的丈夫以前是医生,对营养搭配很有一套,为了让老太太多摄取营养,他让我把红豆、绿豆、莲子等打成糊,好入口,又很美味。这又难倒了Morris,看着乱糟糟的一碗糨糊,不敢下口。他便把原材料各取了几颗放在碗里给她看,老太太就心领神会了。

  那两天就像放假了一样,小孙子也不用面对那只大狗了,两老一小都很放松。

  这样的关系已经维持了有一阵子,Morris依然不知道我的名字。我知道她也很想和我聊聊天,每每见面,虽然不懂她的意思,但能看出来是憋了一肚子话。

  女儿发来的邮件里说:Morris是非常外向的性格,每天都很想和你拉拉家常,碍于语言障碍,只好回去给我写长长的邮件委托转告。

  Morris的丈夫是位医生,估计还要比她再年长些吧,前些年得了阿尔茨海默症,住在养老院里,两人不常见面。子女都成家了,也不常来看她。

  看得出来,她非常珍惜和我们的交集,为期两个月,每天半小时,沉默又亲密的来往。

  Morris唯一会说的中文是“你好”,她还是向女儿打听了我的名字。女儿觉得我名字的发音对老外来说太难,并没有告诉她,她为我起名为“Wing”(文的谐音),也是翅膀的意思。

  Morris说,我们这家人就像突然降临到她身边的天使。她觉得好奇怪,时常觉得自己不适应这样突然被人照顾的日子,但是一听到门口的脚步声,就忍不住抓起餐具开门,打开门看到的是快递员,非常失落。

  其实她也不知道我们这些日子是怎么过的。最开始的几周,我们摸不清Morris的生活状态,餐送过去每隔二十分钟就看一眼,着急她怎么还不出来拿。有一次一直到下午两三点也没拿进去,丈夫急坏了,以为她出了什么事,事后才知道那天是Morris去医院检查的日子。

  就算Morris把餐盒拿进去了,很久都没把餐具放出来,我们也急得不得了。

  我们住的街区离大型超市很远,女儿委托住得近的朋友每周为家里补给一次,肉类基本是定额的,不够的时候,自己少吃些就好。家附近有个台湾人开的小杂货铺,卖新鲜蔬菜和一些调味品。有好几次,我发现菜不够了,赶忙匆匆牵着小孙子去采购。

  这天Morris来找我,照例又穿了正装,说自己要去女儿那,这两天不用替她准备饭菜了。

  那两天就像放假了一样,小孙子也不用面对那只大狗了,两老一小都很放松。

  和女儿用IPAD视频,女儿哭笑不得:“让你们去加拿大,就是希望你们可以好好休息,度假呀,怎么反倒给自己揽了活了。”丈夫认真地说:“说好要照顾她到手术前,不能停。”

  我们的确一次也没想过放弃。

  “你的母亲不能一直这样给我送饭,”Morris向女儿抗议道,“我都没办法做烤牛肉和约克郡布丁之类的家乡菜回报她。”

  女儿向她解释,父母吃不惯西餐,而且多做一份也只是举手之劳。她明白的,对她的父母来说,快乐的源泉是付出,不计回报的付出。

  过了几天,我们收到了邻居送来的苹果派,以及用谷歌翻译出来的,有些蹩脚的感谢信

  像Morris这样对中国人毫无好感的加拿大原住民并不少见,他们认为中国炒房团抬高了地价,导致年轻人买不起房。另一点让丈夫很不满,他并不同意“中国人素质低”这个硬贴在中国人身上的标签。

  直到有一次深夜,我们被隔壁的声响吵醒。那是和家还有些距离的一幢房子,住着年轻的中国夫妻,正在开派对,吵得厉害,唱歌、叫喊,往外扔东西,灯光很亮,连我们都觉得晃眼。

  这样做别人能不讨厌吗?

  那时候的加拿大,反华情绪已经非常高涨。走在街上,有老外指着我们大喊,愤怒和厌恶直直地刺了过来。女儿也担心,但她更信任父母的社交能力。

  比如她一直很费解,完全不懂英语的我怎么能头头是道地向她介绍周围邻居的情况:这家是单亲妈妈带了三个娃;这家在学法语,法语老师还是哈佛毕业的呢;那家上周做的苹果派很好吃……

  庭院里的苹果树很大,有一半的枝叶伸到隔壁,这家住的是一对年轻夫妻,他们的孩子喜欢在院子里玩,熟透的苹果掉在脚边也不会去捡。丈夫很希望邻居不要客气,摘下苹果给孩子吃,他画了幅画,画了苹果树,画了大苹果,树下画了两个大人一个孩子,拿到邻居家指指苹果树,再指指孩子,对方听懂了。

  但他们仍没有来摘苹果,丈夫一着急,在木杆上绑了个网兜,制成简易的工具送给他们,这下他们接受了。过了几天,我们收到了邻居送来的苹果派,以及用谷歌翻译出来的,有些蹩脚的感谢信:希望你们永远做我们的邻居。

  女儿相信,善意可以打败一切隔阂。

  到后来,我已经分不清到底是她更需要我,还是我更需要她。

  我们在加拿大的“主业”是晒苹果干,庭院里的苹果树又高又壮,苹果的香气从摘下来的那刻就溢满了鼻腔。家里三个人吃的速度太慢,丈夫提出切成小片,在太阳下晒成干,也好存放。

  这是个清洁亮丽的城市,我和Morris坐在苹果干旁,一言不发。我在心里已经和她讲了一小时话了,她舒服地伸了伸脚,看着我笑,我也看着她笑,不尴尬,也不奇怪,空气里是甜甜的苹果味。

  Morris的一个孙子会和我家小外孙在前院一起玩球,两个奶奶就在一旁看着,如果球滚到身边,我们就给孩子们轻轻地踢回去。

  通过女儿的翻译,两位老太太算是知根知底了。Morris得知我比她小13岁,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当年被迫下乡,没能上大学。“而Morris,成长于战争年代的英国。”

  就这样,两个分别成长于不同国家的老奶奶相遇了,我们彼此都不会讲对方的语言,却用最本能的、人性里的善相互摸索,友好地打量对方。

  我知道她在心里也和我聊了一小时了,从她的学生时代聊到英国的战争……我们在年轻时,都不会想到老了会遇到一个异国老太太吧?更别说一起晒太阳呢。

  到后来,我已经分不清到底是她更需要我,还是我更需要她。

  女儿总说我们出国做保姆来了,我倒觉得像是去上学,每天准备好第二天的书包笔盒,再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去规划自己的时间,有时能超额完成,“老师”给女儿写了邮件直夸。

  我也总在视频时问女儿:Morris喜欢吗,今天哪个菜最喜欢啊?有啥吃不惯的吗?今天那个汤有没有太咸啊……

  离开加拿大,我们俩的暑期班就结束了,毕业了,不知何时再能与老师见一面。

  那两个月的照顾,对我的帮助非常大,请一定要转告给你的父母。

  夏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要回国了。

  “我正在努力多学几个汉语词”,Morris用翻译软件告诉我:“我绝不能让你明天就回中国去。”老太太哭了,肩头一耸一耸的。我伸出手拥抱她。

  丈夫早已回到卧室,他最不擅长对付这样的场面。“她80岁了,”再说到那场别离,他依然有些哽咽,“能在手术前照顾她,也是我们的幸运。”那些焦虑、精心安排的菜谱、不间断的两个月时间,化为一句简单的“幸运”。

  丈夫年轻时做过医生,后来又做警察,这个医生心软得很,见不得别人受苦。

  “2017年夏天,我们还会回来,希望那时候,还能和你一块儿吃饭。”临走时我反复和Morris这样讲,她攥着我的手点头。

  我们夫妻俩信佛,请女儿把Morris的全名写在纸上,祈祷她能手术成功。

  2016年9月底,女儿收到了Morris的邮件,手术成功了,只是她还很虚弱:“那两个月的照顾,对我的帮助非常大,请一定要转告给你的父母。”

  Morris觉得这样的感谢还远远不够,即便眼睛不好,看字非常吃力,她还是一字一句地敲下了我们之间的故事,投稿给《环球邮报》。

  女儿告诉我,这个故事在社交网络迅速走红,短短数小时转发量就达到了3万,引发了现象级的讨论。

  “这样的故事,曾经也发生在我们家。我妈妈照顾我生病的继父时,一位妈妈带着她的孩子出现在我们家门口。她送来了馄饨,那是我妈妈吃过的最美味的馄饨。之后她几乎每天都会送食物过来。爱就是爱——不管你来自哪个国家,讲哪种语言。我们应该花更多时间来发掘邻居间这样有爱的瞬间。”

  “我记得有一年春天我在温哥华东部祖母家花园翻土,邻居的中国家庭看到了我,临近中午的时候给我送来了饺子。他们虽然不会讲英语,但脸上却挂着大大的微笑。我很喜欢吃那些饺子。”

  ……

  有两个老太太,她们短暂地相遇了,都在彼此身上获得了美好、宝贵的东西。

  回到杭州后,我们从没有对人提起我们和Morris的故事,我们觉得一切理所应当,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Morris写的这个故事从北美迅速传回中国,又传到了我们杭州的小区,老邻居在朋友圈里骄傲地转发。我这才知道,他们口中的“网红”竟然是自己。

  关于这件事,真的不愿再讲。到了这个年纪,我深知多美好的故事都经不起念,一二三四次,它就变了。

  对我来说,这就是个简单的故事:一个老太太遇到了另一个老太太,两个陌生的生活交叉了,又别过,像世界上大多数的相遇,像世界上大多数的别离。

  也请别再说“看到这我又相信人性了”,我哪能代表什么人性,也丝毫没有获奖感言,相反,我感谢这段经历,感谢我的丈夫,我的女儿,我的小孙子,感谢Morris。

  那段时间的自己,在闪闪发亮,这样的机会在一生中都不算多,我们好好握住了,像Morris紧紧攥着我的手那样,我也紧紧攥着她的手。

  你只需要知道,有两个老太太,她们短暂地相遇了,她们都在彼此身上获得了美好、宝贵的东西。

  听过这个故事的人经常对我说感谢,感谢什么呢?我觉得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照很正常,她需要照顾,而我们应该伸出援手,举手之劳,不需要这么多的感谢。如果一定要感谢的话,那就感谢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故事发生吧,一定还有更多。

  很多人说,借由这个故事得到了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可以毫无顾忌地把善意给予他人,不计回报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很幸福,很快乐。

  “这是最好的人生。”被人这样夸奖,我们反倒有点不好意思了。

  读稿人语 丑丑

  不计回报的人生

  很庆幸读到这个故事,这个真实地发生在两个语言不通,国籍不同,却毗邻而居的两个陌生老太太之间的故事。爱的力量,超越语言、超越偏见,也超越时空。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的老街上,邻居之间鸡犬相闻,唇齿相依,谁家有难,八方援手。对门的老太太瘫痪在床,儿媳妇锁上门干活去了,邻居烧好饭,搬来梯子,攀过围墙,轮流去给老太太送饭。我爷爷爱吃豆花儿,老街上不管谁家磨豆花,一定会端一大碗送来。老街上的孩子,遇到谁家吃饭,主人添一双碗筷,坐下就吃……这是几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里的邻里关系:彼此照应,互帮互助,相亲相爱。

  如今,居住在钢筋水泥的坚硬城市,门一关,便是彼此隔绝的世界,一墙之隔的邻居多年擦肩而过依然是陌生人。很多时候,我们心里不是没有爱,但我们怯于表达,怕被拒绝,怕被误解,或者,怕麻烦。爱冰封在心里,藏在硬硬的壳里,忘了该如何去传递。这两位老人,带着最淳朴的善良和爱意,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人,也唤醒了我们心里沉睡的勇气和情感。

  如果,今天在楼道里遇见你的邻居,请你给他一个微笑,一声问候吧。从今往后,多关心身边的人,主动微笑,主动关心,也主动付出,不管对方是否理解,是否回馈,都义无反顾地去付出吧。

  晏阿姨说了:“可以毫无顾忌地把善意给予他人,而不计回报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很幸福,很快乐!”

  倾诉你的故事 我们愿意听

  更多内容请见www.hzrb.cn/西湖副刊

  征集线索

  《倾听·人生》·800多个人物的口述历史,两次获中国新闻奖、五次获全国报纸副刊年赛金奖专栏,欢迎提供你自己的、你周围的精彩人生故事,电话:0571—85051712,信箱:270331503@qq.com。有偿采用,谢谢!

标签: Morris;女儿;老太太;邻居;丈夫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