浜河部落
一座座白墙黑瓦的中式村院,院落外随处可见绿树、花草……一个充满浓郁江南风情的靓丽村庄,出现在市人大常委会城中村改造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督查组的眼前。这是江干区浜河社区正在倾心打造的集办公、居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青年众创社区“浜河部落”。据介绍,这一片区域曾经建筑违章搭建杂乱无序,生活环境脏乱差。经过外立面整治、给排水、绿化景观、智能化管理等一系列整治,环境面貌焕然一新。随后,引入专业运营平台,导入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型产业,并引来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督查组对“浜河部落”将城中村改造与培育新业态有机融合的做法表示肯定。
这是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城中村改造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专项监督活动的一幕。
自去年12月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市委部署,“围绕一个中心、开展两轮督查、实现三级联动”,开展了城中村改造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专项监督,对178个城中村改造和149个小城镇综合整治项目进行督查。
围绕中心 接力监督
城中村改造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杭州实现城市国际化与城乡一体化良性互动的基础工程,是建设美丽中国样本、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民生工程。去年12月以来,上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7个督查组,由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分别带队,开展了首轮督查。
换届之后,新一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6个督查组,坚持“频道”不换、焦点不变、重心不移、力度不减,全员行动、接力监督,开展了新一轮督查。
督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采取实地视察、听取汇报、上下联动等方式进行。市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及时梳理汇总各组进度情况,形成督查问题专报。
在督查中,注重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邀请部分专家型人大代表共同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为城中村改造工作献计出力。
截至目前,市人大常委会共开展督查活动15次,督查城中村改造项目108个,参加督查的人大代表171人次,提出督查建议64条。
肯定成绩 查找问题
在江干区,督查组发现,江干区各级干部发扬铁军排头兵精神,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拆出了新变化、创造了新经验、营造了好风气、带出了好队伍。江干区广大群众顾大局、识大体,支持城中村改造工作,充分体现了江干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下城区,督查组发现,下城区党员干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头拆迁。在城中村改造中,下城区的草庵、沈家村村两委班子,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做深做细群众工作,加快推进签约、腾房工作,拆迁工作整体进展顺利。
……
督查组认为,各区、县(市)、各责任单位对城中村改造工作,高度重视、组织有力、行动迅速、推进有序,整体态势良好。城中村改造不仅使城市面貌极大改善,更让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提升,让群众生活品质得到提升,促进了产、城、人融合发展,为杭州在“后峰会、前亚运”的新起点,加快城市国际化、建设世界名城开启了新的格局。
督查组指出,城中村改造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也还存在规划编制有待完善、拆迁融资难度增大、文化传承及文化建设需引起重视、培育新产业需要提前谋划、回迁安置中的就医、就学难题亟待解决等问题。督查组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聚焦品质 提出建议
城中村改造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工程。市人大常委会督查组围绕整治工作如何进一步提升品质提出意见建议。
——提高规划站位、加快规划编制。结合市委提出的城市国际化、拥江发展等城市发展重大战略,坚持高标准、高水平,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对城中村改造后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进行科学规划、整体设计,加强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衔接。
——强化全市统筹、系统推进。全市改造主体众多,改造政策存在差异化现象,要加强统筹协调,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专题会议,研究各区城中村改造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区域间的政策平衡,系统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
——坚持民生为本、解决难题。统筹推进城中村改造、建设、管理各项工作。加快安置房建设,既讲进度又讲质量,缩短回迁周期。坚持阳光分配,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完善配套设施建设,解决好拆迁户的就学、就医等民生问题,提升整体环境,改善居住品质,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重视产业发展、培育新型业态。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转型的指导,培育符合当地实际的集体经济业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新型产业,帮助百姓实现创收、增收。
——重视文化传承、加强风貌保护。注重历史文化遗存的挖掘和保护,留住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文化“基因”,真正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