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胡大伯的 河道观察日记
2017年07月21日 10:24:35 来源: 杭州日报 李晟

  家住望江街道莫邪塘社区的胡福庆,71岁,退休前是一家国企的老厂长。2015年1月起,他开始记录家门口新开河河道的变化,一天都没间断,写满了三本日记本。新开河是胡大伯的最大牵挂,他每天“早晚就沿着这条河散步两次,每天都要记录一篇河道观察日记。”

  新开河全长4.6公里,是杭州主要河道之一,它不仅陪伴了胡大伯近70年,也承载着不少杭州人的记忆。胡大伯说,小时候,夏天河边树下总有不少人拿着蒲扇在纳凉。两岸的农田夏天蝉鸣蛙叫,秋天稻香芬芳。河水清澈见底,清波涤荡。胡大伯说,小时候的新开河没有这么直,“新开河是几段河道挖通形成的,以前两边河岸没有驳坎,都是泥,河水流动性也很差,只是那时候污染少,水还是很清的。”1999年,新开河进行了河道拓宽,河岸边修了驳坎。2002年,河边又建了一座4万平方米的市民休闲广场。

  不过,当初广场的水环境可不大好,河面上经常漂着大朵大朵的油污,河水发臭发黑,“晨练只能尽量避开河道,味道飘过来,真是让人受不了。”胡大伯只能绕远路,步行25分钟去钱江新城的市民广场晨练。他忍不住叹气,“从小就在这岸边长大,心里实在难受。”

  不过“五水共治”开展以来,清淤、截污纳管、生态整治等多项工程齐头并进,河道的点滴变化,都在胡大伯的日记中记录着,日记中红色波浪下划线代表当天发现的问题:“3月31日:水略显浑浊。”“3月24日:下午4点,河面垃圾较多”……每一篇日记背后,都藏着一个护河人与新开河的故事。

  刚开始,胡大伯发现的问题还真不少。2015年,在秋涛路的一处涵洞下方,胡大伯发现了一个排水口,他写道:“雨水管道排入新开河的是泥水,管道口已堆满淤泥。”接到胡大伯的汇报后,望江街道城管科马上展开调查,最终查处了排污的施工单位。2016年,胡大伯发现:“市场桥东侧南水口流出泥水,断断续续。”他当场取了水样送去望江街道,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显示河水浑浊度很高。经过排查,原来是马路对面的工地在打桩,加上当天正在下雨,泥水混入雨水流进了雨水管道,最终施工单位被责令整改。

  在各部门的长效管理下,目前上城区包括新开河在内的5条河的水质,已经全部稳定在IV类以上水质。水变清了,胡大伯的日记也在发生着变化:“水质清澈”、“水面无漂浮物”、“未发现洗拖把现象”等字眼越来越多。

  每年,胡大伯都要根据日记,为新开河做一个年度分析总结。以2016年为例,新开河水清天数314天,水面干净天数312.5天。

  变化既在河道里,也在岸上。这几天,胡大伯巡河的时候,发现甘王桥附近的污水窨井盖有人在施工。上前一问,才知道污水窨井盖下安装了火柴盒大小的电子标签。一旦晴天有人偷排污水,电子标签就能感应到并通知后台,相应的责任人就会赶来处理,比人工巡查更及时准确。甘王桥下,还竖起了一块电子显示屏,除了滚动播出河长信息,全区所有地下污染源都呈现在显示屏上,实时监控,一目了然。河道一旦出现大型漂浮物、新增污染物等,都能实现智能报警。

  那天,胡大伯在日记里写下了两行字:“河边污水窨井盖翻起,安装电子标签;甘王桥下电子显示屏正常。”

  胡大伯的巡河路线是从婺江桥到华家桥,单程700多米,上午、下午各一趟,每趟40分钟。从元旦开始,胡大伯增加了巡河装备:一根自制的垃圾打捞棍和一个塑料瓶。打捞棍是用废旧钓鱼竿做的,顶部用橡皮胶固定了两根铁钉,“河边有垃圾,能够得着的,我就捞上来。”胡大伯说。塑料瓶用来装河水,以比较不同日期的水样。“这3个月,水样几乎一样清澈。河里的水比我小时候的还要好!”

  新开河的变化,没有停下脚步,胡大伯记日记的劲头,也没有减下去。日记并不长,每天几行,不过一两百字。每次合拢日记本,胡大伯都要顺手拂一拂封面,再按一按页角,于他而言,日记中记载了新开河一点一滴的变化,也承载了他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

标签: 大伯;新开河;日记;河道;日记本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