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小营巷的红色接力
2017年07月21日 08:25:36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王紫微 通讯员 王芹

  小营巷社区有七代卫生委员。

  今年春天,为了筹建全国首个爱国卫生运动纪念馆,小营巷社区发起了寻访,通过七代社区卫生委员的回忆,重温了一条“普通小巷”60年不寻常的“接力”——

  “你们的卫生工作搞得不错嘛!”1958年冬天,毛主席视察小营巷时留下的这句话,让小营巷从此闻名遐迩,更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爱国卫生运动的新高潮。

  如今是国家3A级红色旅游景区的小营巷,60年前是怎么样的光景?

  曾陪同毛主席视察的程瑜老人,是小营巷社区的第一代卫生委员。遗憾的是,3年前,这位百岁老人已悄然离世。

  第二代卫生委员吕素华,今年也已经98岁高龄了。她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的情形——“那时候,我们小营巷一共有1000多户人家,要挨家挨户上门发老鼠药、蟑螂药,家家户户一起动手灭四害。”

  上世纪70年代,社区垃圾箱还没普及,家家户户的垃圾只能扔到弄堂墙角里。第三代卫生委员应爱珍一上任,就买了一辆三轮车,动员大家一起为社区清运垃圾。

  今年已年逾六旬的郑小平是第四代卫生委员。今年小营巷社区征集关于爱国卫生的老照片、老物件时,老郑捐出了两张老照片:拍的是当时社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宣传黑板报,颇有历史感。

  56岁的叶娅娜,是小营巷社区第五代卫生委员。她记得,大约在2000年前后,小营巷里用的还是垃圾房,社工挨家挨户上门宣传“清洁杭州”工作,居民也逐渐有了垃圾分类的意识。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走进了小营巷。“当时,他对我们说,一个社区要把卫生搞那么好不容易,要坚持。”曾经的社区主任回忆。

  当“接力棒”传到了第六代卫生委员金凌手上时,小营巷社区率先成为了杭州“垃圾不落地”试点——不设垃圾桶,每天上、下午两个固定“倒垃圾时间”,这一举措让拥有3600多户居民的社区成功实现了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率也长期保持在80%以上,荣获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

  “变化最大的还是这5年!”吴建民说,他曾经参与了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筹建。在小营巷,人人都喊他“馆长”。

  每天,吴建民都要在小营巷的几个“馆”转上一圈。“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钱学森故居,还有红巷生活馆,都是这5年来建成、开放的。”吴建民说,“今年我们又多了一座爱国卫生运动纪念馆,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和红巷生活馆也重新升级了。”

  一大早,红巷生活馆内就热闹起来了。

  一楼的剧场,居民们正在换装排练;三楼的运动室,乒乓球激战正酣;四楼的舞蹈房,手鼓声声入耳——拥有20多个功能区的生活馆,是小营巷居民们的“大客厅”,一个公共空间点亮了整个社区,也激活了社区管理与服务模式的改变。

  更难得的是“共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

  比如,来这里使用场地,参加活动,都需要用相应的“志愿时”积分来“换”。

  为红巷生活馆提供维持秩序、整理书籍等志愿服务,还有参与社区公益活动,都可以换取“志愿时”。“喏,这里面的这些花花草草,都是我们居民志愿者打理的。”累计服务超过“800志愿时”的居民徐阿姨说。

  如今,“接力棒”已传到了第七代社区卫生委员徐笛风的手中,小营巷的红色文化也越发浓厚与鲜活。在《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7)》中,专家这样评价:“作为我国城市社区改革与发展的典型,小营巷社区的实践无疑对思考我国社区建设的方向与路径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眼下,小营巷里正在进行一项“大工程”——以方谷园为圆心,近3000平方米的空间,将被打造为未来的健康产业体验中心、展示平台、众创空间,承载健康云服务,以及健康产业孵化器等功能。

  小营街道党工委书记惠海涛说,过去,小营巷走过了从“卫生”到“健康”之路,将来,则要把健康“事业”做成“产业”。“不过,最根本的,这里要成为引领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阵地。”

  小营巷的“接力”不会停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小营巷社区提出的殷切期望——“充分发挥党史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切实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把社区建设得更加美好。”


标签: 社区;爱国卫生运动;卫生;纪念馆;居民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