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长”,一个新的“职位”在滨江诞生。
过去五年,地处钱塘江南岸的滨江,经历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完成了10708户农户、1854户国有土地房屋和185家企业的拆迁和收购,交地13500亩——这项在当地被称为“向城而生”的行动,迅速在滨江的版图上,如橡皮擦般擦拭出许多新地。
巨大体量之下,这些空地如何更加科学地规划、布局,成为杭城实施拥江发展战略的附加命题——而在当下,让它长野草,还是让它变新景?今年滨江推出“地长制”之后,似乎找到了一个能够平衡多方诉求的答案。
围墙、空地与种菜
“管不住的种菜”,说起前几年,高新区(滨江)三改一拆办主任陈斌也只能感慨,“只要有块巴掌大的地,都给你种上。”
在滨江这个地方,老居民们似乎对种菜有一种近乎执着的热爱。拆迁前的杨家墩社区,是滨江最著名的明德路美食街所在之处。在道路尽头的空地,种满了丝瓜、黄瓜、小葱等蔬菜。陈斌说,“可能是因为很多滨江的老居民,都是来自农村,大家对土地都非常热爱,看不得有些许‘抛荒’。”
而在滨江施行“三改一拆”新政之始,很多拆出来的空地,都用围墙把它圈了起来,“以为圈起来就没事了的,实际上不是的——有些人把墙敲了进去种菜,后来就有倒垃圾的,最夸张的是,有家驾校把围墙敲了,在里面让学员练车。”
这种拆迁之后关于土地的“烦恼”,似乎有些始料不及,“滨江的拆迁模式是‘整村拆迁’和‘连片拆迁’,很多土地拆出来,暂时没有项目,要交地到区里统一规划,但辛辛苦苦拆出来的土地空在那边,被弄得乱糟糟的肯定不行。”
“地长”接管空地
滨江区物联网产业园建设指挥部总指挥龚栩,最近多了一个身份,叫“地长”。她的名字,一并被写在了协同地块内侧的公示牌上。
因为这个职务,龚栩一个星期起码要来这个地方两趟,“有时候白天没空,就早晚来,主要来看看,有没有人乱倒垃圾,或者有没有人种菜。”
如今,协同地块早已种上草坪。高温天里一眼望去,明晃晃的绿色都显得扎眼。龚栩说,“这块地现在就等着项目进来,没项目进来之前,就由我们来管理。其中,对我们有一个特别的要求,就是要‘打开围墙,见绿见景’。”
在城市空地的管理上,这种要“见绿见景”的方式,似乎有些“反其道而行之”。
高新区(滨江)国土分局征迁科科长陈鼎源说,“我们发现,反而是拆了围墙更加好管理——围墙没了,草坪种上了,有了城市的样子,有些事情,就做不来了。”
而离协同地块不远处的奥体博览城地块——这个曾经是滨江史上最难拆的水电社区,如今也是一片绿地,从钱江三桥看下来,这里像极了一个城市公园——今年开春时候,许多人专门开车过来拍婚纱照,背景是白色的“莲花碗”。
这些绿地背后,更多“地长”已经“接管”空地。截至今年6月,“地长制”新政之下的滨江,管理着拆后约9373亩的110宗地块。陈斌表示,“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建筑垃圾难清理、土地利用难落实、违法用地难监管’等拆后土地管理问题。”
后拆迁时代
滨江所辖的西兴、长河和浦沿3个街道,这些年经历了最大力度的城中村改造工程——即便行车在滨江南郊的白马湖区域,目及之处,也是农民房越来越少,甚至彻底消失在滨江的地图上。
当地党委办14号文件《关于切实做好征迁交地‘清零’和地块管理工作的通知》显示,“今年要围绕‘整村拆迁’收官之战任务,实现整村完整交地,全年力争交地4700亩以上,并全面推进‘地长制’管理模式。”
西兴街道在过去的6月,已经完成了“收官之战”,而其他两个街道,“军令状”的时间节点,被拉长到了今年12月——也就是说,如今储备了大量土地的滨江,已经回答了多年前“滨江到底缺不缺地”的争论,并进入后拆迁时代。
此前,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詹敏在多个场合表示,“滨江要打开围墙、见绿见景,要把留白土地绿化好、美化好,让江河湖山与一个个城市公园、一条条城市道路相得益彰。”
而这些土地,“出嫁”亦有门槛。詹敏说,“我们在土地的集约利用上,有‘3+2’的门槛,‘3’是指满足一亩地投资600万元、产出1000万元、产税100万元这3个条件;‘2’是指企业员工300人以上、地下开发2层,这样才可以考虑供地。”
这种定位于高新产业发展的供地模式,就此留给了滨江未来足够大的地理空间,并左右城市的布局和发展。詹敏说,“我们这届政府,不能把所有土地都用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