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蓝瑛的画,藏着杭州梅花碑的由来
2017年09月15日 06:48:22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林梢青 通讯员 付玉婷

  展厅现场。

  策展人王小红在为媒体记者们解读展览。

  浙江在线9月1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林梢青 通讯员 付玉婷)“同一时段,南北两地同时推出重要名作展,这在从前很难想象。”昨天,北京的一位朋友微信转发了钱江晚报艺术微信公号“ART一点”的新推送,获得点赞无数。

  “南方”,指的是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的“湖上有奇峰——蓝瑛作品及其师承影响特展”。大展集结了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等全国14家文博机构的60件(组)书画精品,还有浙博镇馆之宝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的加持,从各地打飞的来杭的观展人数估计不在少数。

  “北方”,则是指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除了北宋王希孟的传世杰作《千里江山图》将全卷展出,蓝瑛的青绿山水代表作《白云红树》也在其中。

  巧合的是,这两场策展精心、名作加持的南北重展,都在今天开幕。加上此前开幕的故宫“赵孟頫书画特展”、浙江美术馆“王铎作品展”的持续热度,以及10月4日即将开幕的台北故宫“国宝的形成——书画菁华特展”,今年秋季全国正掀起一阵中国古代书画大展的热潮。

  祖师爷黄公望受追捧

  《剩山图》展至10月8日

  想看抓紧

  昨天,蓝瑛展开放了媒体预展现场,复出的《剩山图》情理之中受到追捧。

  对杭州观众而言,一睹《剩山图》的机会算是不少了。最辉煌的是2011年台北故宫的合璧展,相离一个甲子之久的《剩山图》、《无用师卷》终于合璧,得以让人领略《富春山居图》的全貌。之后,在2014年的“守望千年——唐宋元书画珍品特展”上,它也有过展出。

  尽管如此,观众对它仍抱有无尽的好奇。昨天在现场,就有人问,《剩山图》上的白点是什么?正是当年它在流传过程中差点被付之一炬时留下的痕迹,《富春山居图》因而被分成了两部分。

  为什么办蓝瑛展要请出《剩山图》?因为黄公望相当于是蓝瑛的“祖师爷”,蓝瑛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仿黄”作品,展览中就能看到不少。

  9月12日,“ART一点”经特别允许,现场直击了《剩山图》的布展现场,不仅亲历了这件“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展卷过程,细细拍下了它的局部,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在入藏浙博之前,《剩山图》的上一任珍藏者为海上著名鉴藏家吴湖帆。数十年过去了,《剩山图》依然躺在当年吴湖帆为它精制的那只盒子里。这只盒子用材考究、设计精良,盒盖上书“画苑墨皇元黄子久富春山居图卷真迹 吴氏梅景书屋秘宝”,为吴湖帆亲笔所书。

  巧合的是,在近日上海油雕院美术馆的“孤帆一片日边来——吴湖帆文献展”上,有一件展品是吴湖帆写于1938年10月26日的一封信,是写给陈子清的。吴湖帆在信里难掩喜悦之情,当时,他刚刚从汲古阁曹友庆的《宋元明大冊》中发现《剩山图》,无比自豪。

  之后,《剩山图》在1956年入藏浙博。

  需要提醒观众的是,出于保护需要,《剩山图》和吉林省博物院的董其昌《昼锦堂图并书记》卷仅展至10月8日,想看的要抓紧。

  后辈蓝瑛魅力也不小

  他画的梅花

  跟杭州梅花碑有段渊源

  开展前,曾有人担心蓝瑛的光芒会被黄公望所掩,从昨天的媒体预展来看,这完全是多虑了。记者们细细听完了浙博书画部研究馆员、策展人王小红老师对于蓝瑛作品的全部导览后,还提出了不少很专业的问题,这在以往的古代书画展览中是很少见的。

  王老师说,蓝瑛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画作品,多以浅绛、设色为主,但重彩青绿山水是其山水画构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次展览中,算上董其昌《昼锦堂图并书记》卷,总共有5件青绿山水画精品,难怪有人会说,此展某种程度上和故宫展互有呼应。

  蓝瑛的山水,学习古人而又有创新,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早期(二十岁左右至四十九岁)、中期(五十岁至六十五岁左右)、晚期(六十五岁以后)。

  早期画风以冲和清简、笔法秀润见长,面貌与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很接近;中期算是由早期中锋秀润转向晚期侧锋粗笔的过渡阶段,呈现出一种综合的面貌,其画法糅合了江浙两地不同风气;晚期是蓝瑛一生中最为精彩的时期,山水画已臻化境,到达艺术巅峰。就连较难表现的水口流泉,蓝瑛仅用寥寥数笔,即能绘出九曲叠瀑,声回空谷。

  除了看山水,画中的“人”也是值得一看的。蓝瑛成名较早,又广泛结交名流,在他作品的合作、题跋中,可以看到与名家孙克弘、董其昌、陈继儒、杨文骢等人的交往。同时,蓝瑛当时在江浙一带声望极高,有雇主请画家画好人像后,会再请蓝瑛补景。所以,他和当时的写像高手谢彬、徐泰也有很多合作作品。

  在展览最后一个单元里,还能看到蓝瑛学生们的作品。他最著名的学生陈洪绶的名作《杨升庵簪花图轴》,这次展出了复制品,陈洪绶后来以人物画见长,但可以清晰看到其作品里的树石,均采用蓝瑛的画法。

  还有一件作品值得留意,就是蓝瑛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七十岁时所绘的《秋色梧桐图》,来自故宫——这幅图和杭州的“梅花碑”有关。

  画幅左上有乾隆皇帝的御题五言诗:“法传赵荣禄,神是李青莲,更忆梅花石,曾逢德寿边。己卯秋日御题”,给予蓝瑛花鸟画极高的评价。这首诗中还引出一段佳话: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南巡到杭州,听闻旧南宋德寿宫内有深受宋高宗喜爱的芙蓉石和古苔梅,于是来到德寿宫后圃旧址寻幽访古,在一片荒草淹没、断壁残垣中找到了芙蓉石和断成两截的梅石碑。梅石碑上刻的,正是蓝瑛与好友孙杕合作的《梅石图》,当年孙杕画梅,蓝瑛画石,后被人刻成石碑。乾隆感念于此,将芙蓉石和梅石碑一并带回北京,置于圆明园中。另命人摹勒石碑留存旧址,民间遂称此地为梅花碑。

标签: 祖师爷;追捧;梅花;石碑;董其昌;黄公望;山水画;作品; ART一点;...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