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砥砺学术 培养人才 传承文化
2017年09月21日 09:28:57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夏琳 郑成航

  9月15日至17日,《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建立》课题第二次研讨会暨2017当代书法批评苏州论坛论文评审会在苏州市会议中心举行。此课题由浙江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承担;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担任课题负责人。

  浙江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采取“一主两翼”的创新模式,以浙江大学的学术引领结合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媒介传播优势和杭州市滨江区的文创产业优势共同开展基地建设,坚持导向、弘扬主流,致力于《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建立》课题研究。本课题第一次研讨会于去年7月在杭州市滨江区召开。在第一次研讨会的基础上,本次研讨会还邀请了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主编庞井君,中国书法出版传媒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世俊等6位课题评议专家,包括课题组成员,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拒绝平庸

  才能保持生命力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针对过去一年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梳理和探讨。

  陈振濂表示,《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的建立,将是当代书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大事,其影响力必将持久深远。按照第一次研讨会的讨论成果,《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课题主要分为“评价”、“评估”、“评审”、“评论”四个部分进行研究。各个部分分别从几个方面展开:(一)书法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比较;美学定位、艺术学学科逻辑;书斋文化到展厅文化。(二)书法的书家主体、环境客体、艺术史本体;书家个人、书法时代、书法历史诸因素的构成;写字与书法、文化视角与专业视角、文人与艺术家;评估的各种立场。(三)以作品为对象具体的评审操作;具体的展览评审与获奖评审;分层次为技法、形式、主题、作品氛围塑造、视觉表现“独创性”原则等评价的五大技术标准。(四)理论形态;学术研究与艺术批评之区别;现象、时代、人物、事实、历史五大评价要素;“以书论人”与“以人论书”;“发生学”之评论;评论的学术化;褒贬优劣找结论与追根寻源找缘由;评论的公信力等方面分章阐述。试图构建一个可以量化和通用、可以在不同场合由不同评价主体重复使用的评价体系。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晚熟的,当然需要一个史料积累的过程。但书法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化的承载者,把书法的 《评价体系》建立起来,体现出了评论家们站在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整个艺术所做的一种关注,有时代的期望,纵横古今,建立这样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陈振濂指出“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顶层设计,我们的目标就是系统提出书法评价标准,做好此课题。而建立这样的评价体系,将有利于几代人。”当代书法评价体系是要给当下甚至未来建立一个严密的理论模型,想要这一体系具备长久的生命力,就不能满足于常识性的泛泛而谈,必须“拒绝平庸”,即论述充分、观点鲜明。

  既要出专著

  更要培养人才

  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行业标准,但是书法艺术发展几千年下来,却没有一个可以具体执行的权威的评价标准体系。作为 《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课题的带头人,陈振濂对于目前书法圈的现状有着自己的分析。他认为,目前现有的评价方式含混不清,缺乏有力度的思想,同时缺乏实际操作的要素。

  因此,建立《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是目前中国书法界迫切需要的,是顺应时代要求的。“我们所研讨的课题,必须拥有一个可以具体操作的标准指数及形成体系,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会改变目前书法圈对作品评价标准混乱和缺失的现象,对书法艺术发展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同时,《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的撰稿写作过程又类似于一个高层次的学科理论的专家班,通过这样一个课题横跨几年的研讨,能够同时塑造出一批相关的擅长书法评论与评审的专业学科人才。“如果我们最后的结果只是出一部专著,那也可说是成功了,但如果还能带出一批人,培养出一批专家,那么这个评价体系的声势和团队就不一样了。对于书法在这个时代的推广和形象的树立,这会更有意义。”

  陈振濂坦言,作为课题带头人,深感责任重大。“中国文联通过立项的形式,正式将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上日程,非常具有前瞻性。”身兼同为中国文联旗下的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与中囯评协书法篆刻委员会主任的两大优势,此次他组织的专家团队阵容十分强大,都是多年来在书法创作、理论和教育方面具有相当成果的专业人士。课题研究将分为三个阶段推进,在随后的统稿和审稿阶段,还将吸纳更多的专家学者共同倾力打造。陈振濂同时还表示,“在中国文联和评协、书协的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已经拥有一流的专家团队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我们致力于《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的标准建立创造了极佳的研究条件。”

  在陈振濂的指引和鼓励下,课题评议专家与课题组成员之间展开了热烈讨论,对论文中的成功之处和存在不足进行检讨,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该课题将于今年年底结题,其成果必将为当代书法理论建设和书法艺术健康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书写居先

  维护汉字文化基因承传

  今年9月起,全国小学一年级新生将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版”语文教材。而教材最大的改革,是一改多年来孩子上小学先学拼音的习惯和传统。第一篇识字课文,是“天、地、人、你、我、他”,“金、木、水、火、土”,而不再是原有的“a、o、e”。在采访中,记者得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陈振濂,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到五次会议的五年之间,持续提交了关于保护汉字文化的8个议案。最初是从保护、倡导、弘扬汉字文化的角度入手;逐渐过渡到呼吁《汉语文字保护法》立法,到去年、今年的从汉字文化基因承传的角度提出改革新思路,即“书写居先”。

  陈振濂表示,现在教育部通过教材提出,要求孩子们先学汉字的识读写,其实是出于一种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的坚守。它不是立足于技术功利应用上的难易缓急而是着眼于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当今社会,随着电脑、手机、网络的广泛运用,拼音不仅是小学生识字认字的工具,而成了一种普遍的文字输入方式。因此,我们的汉字“基因”承传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因此,这种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即使舍易求难也在所不惜的改革,是体现出改革创新、大智大勇、知难而上的“弄潮儿”精神的。在采访中,陈振濂也强调指出,一场伟大的汉字教育改革,哪怕是一个局部、一个具体环节的改革,都需要各方面的协力配合和促进、推动与深化。高层领导的理性选择和决定,教育部的推进、部编教材专家学者们的落实,全国各小学一年级新生近千万人的体验与实践。

  陈振濂说:“这对我这个呼吁者而言,是一个梦寐以求的大好消息。证明我们持续多年的发现、判断、建议是符合并领先于时代潮流、符合国家在文化上的大政方针的基本方向的。虽然这并不是直接的当代书学发展的内容,但却是更大范围的国家文化建设的大命题。”

标签: 评价体系;书法;中国文联;汉字文化;研讨会;浙江大学;书协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