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精髓是利用“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其建设内容涵盖了防洪排涝、水环境治理、水资源利用等与水相关的方方面面。
在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市政道桥所副所长朱彤的眼中,一个合格的“海绵”工程师除了能够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更要会将其融会贯通,使之能够和我们的城市建设相结合。其过程也如同海绵城市的建设一般是一个“长期积存、相互渗透、自然顿悟”的过程。
十年放弃休假只为打下坚实知识储备
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给排水专业的朱彤,在校期间就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市政给排水专业的基本功。她跟“水”的缘分就此打开。
参加了工作,进入建设领域,朱彤发觉现有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比如对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对水利工程的原理等知识储备不足等等。“唯有不断去充实,去学习,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带着一股冲劲和毅力,这一学就是十年。
“为了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工作的前十年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假期,甚至放弃了结婚假。”设计师这个职业本身就是出名的工作时间长、加班多,朱彤说,为了完成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注册工程师的考试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朱彤先后拿到了注册城市规划师和注册给排水工程师两个有分量的国家执业注册证书。
“虽然很辛苦,但一切都是值得。”十年的付出换来了朱彤知识储备质和量的飞跃。她坚信,有了坚实的知识储备、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才能应对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新形势。
做梦都在想课题
所有的专业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相对独立的,只有经过实际项目充分的锤打和锻炼才能达到融会贯通。
朱彤看来,锤打和锻炼的手段就是各种类型的项目,尤其是综合研究性的课题项目。其中,做《杭州市区域排水系统协调发展方案研究》这个课题,让她印象尤其深刻。
做这项课题,要梳理河道、雨水系统和污水系统的关系,才能协调各个系统之间的矛盾;要探索更高层次和更先进的建设理念和方法,才能寻找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朱彤回忆说,用“昏天暗地”这四个字来形容当时的情形,一点儿都不为过。“常常睡梦中都会出现雨水、污水、系统……”
“可能夜深人静的时候会比较有灵感吧。”辗转反侧之间,灵机一动,“这一对矛盾的本质是这样的;那一对关系要这样理顺……”,于是,她马上起来拿笔记下,不能让难得的“灵感”溜了。
慢慢地,课题报告在朱彤的脑海里有了雏形,她拉了一个庞大的技术路线表,用来和项目组成员进一步完善内容构成、方案比选、细节和分工。大家通力合作,各展所长,于是翔实丰富的《杭州市区域排水系统协调发展方案研究》课题报告新鲜出炉。
后来,朱彤和她的团队又在这个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分别针对污水系统建设、雨水资源化利用、初雨污染控制、污水零排放以及排水系统建设管理机制体制等方面,开展了若干课题研究项目。
“每一个课题的研究过程都充满了困惑、矛盾、探求、释疑和解惑,都饱含了我们的辛苦耕耘,也正是经过这些锤炼,帮助我将各项专业知识互相渗透、融汇贯通。”朱彤感慨道。
海绵城市建设更是一种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的三个“自然”,是雨水排除的最高境界。在朱彤看来,是自然更是非自然,本质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将已经被人为破坏和影响的排水系统还原到初始状态,甚至更优于初始的状态。
“与其说它是一种技术,不如说它是一种理念。”朱彤认为,海绵城市的打造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建设和改造。
朱彤所在的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承担了杭州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编制任务。在前期的海绵城市建设中,朱彤便参与了杭州市海绵城市实施办法和指导意见的编制,还主持了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导则和指导图集的编制,更指导了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
“杭州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才刚刚起步,未来还有更多的难题等待我们去克服。”朱彤说,她很庆幸能够以一技之长融入到这样一场以水为本的变革中,并在其中净化灵魂,成就自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