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扒、锄头、蓑衣、纺车、蚕匾、石臼……西湖区三墩镇山联村的一间即将拆迁的民房里,一件件老旧的农具、家具汇聚在一起。
这些老物件大多是村民们捐出来的,它们积满岁月的灰尘,也闪着农耕文化的光泽,同时,更安放着这个正在拆迁的村庄全体村民的乡愁。
今年,由于发展的需要,西湖区三墩镇山联村实施“整村搬迁”。这对山联村的发展,具有跨时代意义,然而,对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村民来说,心里总有一抹割舍不下的浓浓乡愁。
山联村地处水乡,当地传统农作物以种植水稻、养殖桑蚕为主,老百姓在劳动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也留下了许多老旧的农耕器具。经历搬迁后,这些农耕器具可能就此消失,再难寻觅。
于是,在三墩镇文化站的指导和帮助下,山联村委赶在“整村搬迁”前开展了老物件的收集工作,力求留住一些老物件,守住乡愁,也守住传承文化的根。
从7月开始,工作人员顶着酷暑,挨家挨户宣传和发动。而村民们也非常踊跃地捐出家中的老物件。每件老物件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和记忆。
年近八旬的张老太太把工作人员领进她的老房子,在阁楼上翻出了她曾经用过的一架织布机。虽然落满了灰尘,但零部件尚在,她当场动手组装织机,还从箱底找出三个梭,现场演示当年织布的情景。看得出来,她对这台曾陪伴她走过少女时光的织机充满了感情。
徐师傅捐赠了一个放置针线物的篮筐。这个篮筐颇有些年头了,是他奶奶当年的嫁妆。纯手工编织,工艺精细,中间还有个喜字。徐师傅说:“一直细心保存着就是为了留个念想,如今,我捐献出来,可以让子孙后代都看到。”
盛师傅捐的是一个大件——一张晚清民国初期的架子床(三墩话叫“外牌楼”)。这张床曾有许多收藏爱好者上门收购,出价上万元,但盛师傅一直没舍得出售,如今要搬迁了,他主动将床无偿捐赠,希望这张床能得到更好的保存。
山联村只是三墩镇“留住乡愁”的一个样本。附近拆迁的村庄,也都开展了类似的收集工作。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2000多件老物件被收集上来。
“这些工具曾陪伴着几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留下了祖辈们辛勤的汗水,是历史的印迹,是勤劳智慧的见证,我们留住了这些物件,就能更好地记住历史,传承文化。”三墩镇文化站站长朱嫣红说,整村庄搬迁完成后,这些老物件将被整理和修缮,分别用于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和美丽乡村的建设,还有一部分,将会在附近改造后的历史文化街区展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