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午饭,陆大伯又回到了莫干山路旁墅园的亭子里喝茶,一天当中,他要在园子里待上好几个小时。如今,像陆大伯一样长时间在墅园逗留的居民越来越多,其中的重要原因,正是因为园子里的一池水变清了。
“你看现在还装了水泵,一池死水就有了增氧设施。”指着池塘中央正在工作的水泵,陆大伯面露笑意。池塘大变样,自然离不开管理。对于“管”好这塘水,湖墅街道办事处主任顾建强已积累了很多经验。“街道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来巡查,比如水面有无漂浮垃圾,水体是否存在黑臭的情况,水底是否有明显的淤泥垃圾等问题,都是关注的内容。这个季节落叶逐渐增多,水面的落叶一天不清理,水质就会受到影响。”
一旦发现问题,池塘负责人会第一时间做出应对措施,保障水质不被污染,而这些已经被标准化的流程,源于正在稳步推进的《城市非河道小微水体管理与养护规范》标准化工作。规范的制定者,正是市质监局下属的市标准化研究院和湖墅街道共同组建的研究团队。
“城市非河道小微水体,也就是城市内除河道、内河以外,位于公共场所且与外界水系不直接连通的露天水体,如池塘、水池等,它们是城市水环境中最微小的细胞单元。”在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张韧看来,小微水体由于管理主体多样,管理方式不系统、不规范等问题,整治工作存在困难,如何解决这一痼疾,标准化正是不二选择。
“谁来管?怎么管?用什么技术管?基于规范,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小微水体管理有了标准。它所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水质的提升,居民的参与感和使命感都在加强。”张韧介绍,日前,拱墅区40条河道、99个小微水体和上塘河半山桥省控断面已全部通过第一轮区组织的验收。
小微水体的成功治理只是标准化发挥作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质监局积极配合市城管委、市建委等职能部门,共同推进城市河道建设管理的标准化工作。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标准,提炼出具有杭州特色亮点的标准规范体系,实施对我市城市河道水面、水下、生态修复、岸堤以及沿岸绿化、小道、闸站、灯光照明、标志等所有附属设施全方位标准化运作,推进城市河道精细化、标准化建设管理。
经统计,我市城市河道水质Ⅴ类(含)以上水体由2013年的50.36%提升至2016年的81.2%,目前已全面消除河道黑臭现象。今年6月,联合国水资源管理组织、世界三大河流组织代表参观了江干区丁桥新城二号港生态治理现场并给予赞赏肯定。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